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楼主: hui2019

生命的意义——作者:蒋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7:35:32 | 看全部
警惕“穷人
我是孝感农村人,本身原来就是个穷人,现在也不富。但还是很想写警惕“穷人”。主要是琼瑶书里,包括很多作品里把穷人描述的很好,又孝顺心肠又好,又有能力什么的。整个就是女孩子非穷男不能嫁,男孩子非穷女不能娶的意思。他们文章中富二代官二代都是男二号,有的是纨绔子弟,有的虽然也优秀,但还是沦为穷男一号穷女一号的陪衬。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以我三十多年的经验来看,绝对不是这样的。二十多岁穷是家庭的原因,这拨人,有的到三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富起来了,即使没大富,至少已经不能说他们穷。有的一直穷到三十多岁,这拨人,有的懒,有的不思进取,有的以跟在大众后面亦步亦趋为正道,生怕走错一步,有的骨子里想发财可是思想性格跟不上,于是仇富、仇官、仇所有的人,这拨人你还不能简单说他们是愤青。大多数愤青可能只是对社会上的某些现像看不惯,对身边的人其实很好,因为他们懂,在这样他们认为不好的大环境下,人活着都不容易。可这些三十多岁的穷人,没那闲功夫管国家大事,他的眼睛只在谁谁伤害了他,他们眼中,所有的人都是坏人,都想与他们为敌,与他们作对,所有的人伺机都要伤害他。

对,我本文所说的警惕“穷人”,主要就是警惕这些仇富,仇官,最重要仇所有人的穷人。你如果找了这么一个穷男当老公,他会把对所有人的仇恨全部叠加影射到你的身上,因为他没本事伤害别人。穷人都是自卑的,对于那些真正的富人、当官的,他们有骨子里的奴性,畏惧恭敬得很。但他们有本事亦有胆量伤害你、冷落你、折磨你。

这些“穷人”,还有一个特点,心狠,有时在你面前跳个楼:不嫁给他,他就要跳楼。女孩子感动得要命。有的能自己在自己身上割几个口子,把自己头撞墙。问题是且不论前者的控制欲,你不嫁他,他就跳楼,用尽一切办法你要听他的,围着他转。单论他对自己尚且那么狠心,又怎么会对你心软?

这些“穷人”,其实脑子并不笨,我始终觉得智商,其实所有人都是差不多的,即使有一些差别,也不是聪明人就一定成功,笨人一定失败。关健是他的思想、性格、人品。穷人与全世界为敌,全世界自然也与他为敌,他要成功何其难也。而一个笨的人,如果看所有人都是好人,大家都是好朋友,别人自然也把他当好朋友,一个好汉三个帮,他自然也容易成功一些。我发明一句话,做好人有风险,做坏人也有风险,那不如还是选择做一个好人吧。可惜这些穷人不懂得这个道理。

警惕“穷人”并不是真的警惕穷人,而是对某一些思想里没有善良、没有包容、没有悲悯而只有仇恨的人保持警惕,当然,也许这些品质,某些富人身上也有,那也要一并警惕。

但大多数情况下,穷山恶水出刁民,这些可怕的品质还是在穷人身上出现的更多一些。且第一代穷人,有了这些品质,很多人会通过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将这些品质变本加励的传给他们的孩子,使他们的孩子变成一个狭隘的、心里充满仇恨的人。而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一般情况会认真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让孩子尽量读好的学校,给孩子正面且正确的家庭教育,让孩子从小懂得爱,而不是恨。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且不论穷或者富,至少他们有能力给予身边人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7:38:41 | 看全部
诗人与时代
——浅谈管用和的早期田园山川诗作


      内容提要:诗歌是时代的产物,生活在某一特定时代的诗人,其作品或多或少地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无论那个时代是进取的,还是颓废的,都必然会反映到他作品的思想主旨和表现形式中去。脱离时代的诗人,就不是好诗人。但是,一味为时代所禁锢,则毫无疑问地,便会扼杀诗人的艺术创造力。读管用和早期田园山川诗作,我们得到的启示,就是时代对于诗人,有着怎样深刻的影响,并且从中窥视到那一时代人们的思想状态、精神风貌和政治环境的一斑。
        主题词:诗歌是时代的产物  诗人离不开时代

        生活在一个思想极度禁锢、言论极不自由的时代,无疑是诗人的不幸。然而,天才的诗人,能够在夹缝中求生存,从而于“万马齐喑”的压抑气氛中脱颖而出,又不能不说是一种大幸。我们所景仰的著名诗人管用和,他的早期诗作,就可以说是夹缝中求生存的产物。他在诗歌创作领域能够取得后来那样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以为,除了艺术天分外,主要是他能够正确把握诗人与时代的关系,从而在那个时代特定的环境中,在坚守住自己艺术良知的前提下,寻找到一条既能为时代所接受(或者说是容忍),又能在题材选取与表现形式上,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艺术创造空间的结果。
        管用和是我青年时代喜爱的诗人之一,记得那个时候,他最让我喜爱的,是《水乡渔家》、《赶路号子》、《麦箫曲》那样一些明显带有新民歌特色的诗章。
        管用和早期田园山川诗歌,最赏心悦目的,是其独具视点的叙事风格。《田园诗卷》开篇《深夜“沙沙”声》,首起“夜深,人静/多少人进入了甜蜜的梦境/‘沙沙沙沙……’/是哪里来的声音”,简短的叙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妙不可言的意境,让人禁不住有了读下去的欲望。《山川诗卷》开篇《汉江纤夫曲》同样如此,“夕阳如火烫红汉江/斜晖映着岸畔的垂杨/号子震得晚霞飘闪/哎嗨!杭唷/足跨着大江的臂膀”,寥寥数行,便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可以说,叙事风格,最能体现他非凡的艺术天分。我曾试图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诗人写于1959年春的一首《赶鹅》还原成简短的镜头画面:清清的池塘,水面倒影出洗衣姑娘俏丽的身影;旁边树林里,爱恋着她的小伙子正纵情地为她歌唱;姑娘气恼,怨他不像别人那样进取,懒得理他;她捡起一块小瓦砾,赶起水里一只鹅;透着几分爱意的骂声,传达出了姑娘的真实内心:“哦嚎!鹅,你一天到晚唱,就没有唱句正经歌!”小小的一个场景,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炉火纯青。在诗人全部作品中,这样的经典之笔随处可见。不论诗的长短,十几行或数十节,所展现的一幅画面,一个情节,或者一句人物间的逗趣言语,都能让人会心快意,玩味不已。有一首题为《小窗夜话》的诗,写一对久别重逢的年轻夫妻,枕边夜话没有卿卿我我的爱意无限,而是相互夸赞对方离别期间的工作成就。从常理上说,这样的情景应该不多见。很明显地,诗人所要表现的,是那个时代所倡导的进取精神。即便如此,他所渲染出的那个情景,某种程度上,仍能打动人。
        浓郁的乡土气息,是管用和田园诗最显著的特色。譬如《头顶红日战山坡》:“太阳好似一团火/晒得雀鸟无处躲/社员尽是钢铁汉/头顶红日战山坡//头顶红日战山坡/犁得荒地笑啊啊/荒地荒坡笑什么/此处要变米粮窝”。朴实、明快,富有画意,充分地体现了那个时代新民歌铿锵奋进的鲜明特色,读来脍炙人口。这样的诗章,在管用和的早期田园诗中,俯拾皆是。相对《田园诗卷》中乡村生活图景的温馨与浪漫,《山川诗卷》中许多的诗章,则有一种奔放的豪放之气。这是诗人早期诗作显著特色的另一个面,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放筏》、《过峡江》。“老林一夜暴风雨/万山飞泉悬空挂/浪从云中来/水自天河发”(《放筏》)、“过峡江,望江峡/漩涡张着嘴/礁石露着牙/巨雷惊吼浪出谷/像千条鲛龙飞鳞甲/山山水水都在说/自古谁不怕”(《过峡江》),那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管用和早期诗作,艺术手法上,不乏上乘之作。但不可否认,由于思想方面的禁锢和言论方面的限制,抑或还有认知方面的盲区,存在着那个时代诗人、作家所共有的压抑、困惑,甚至是对肤浅、对低俗的迁就。那个时代,虚假成为了我们社会的疾症,它让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几乎病入膏肓,不可救药。有人说,那是一个诗人与诗歌普遍沉沦与堕落的年代。我们生当其时的诗人,当然也不可幸免地要受到它的播弄与羁绊。
        管用和的早期诗作,留下了浓重的时代印痕。那些始于1959年,止于拨乱反正之前的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只能属于那个时代。即便是像《头顶红日战山坡》、《赶鹅》、《小窗夜话》那样一些写出了真情实感、读来脍炙人口的诗章,对于现今的读者,也是很难理解的;而对于我们这些深刻了解那个时代的过来人,心头则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因为那些作品与那一时期政治氛围的联系实在太过紧密了,以至于它不能跨越时代。试以《田园诗卷》中创作于1959和1960两年间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为例:无论是写人们的劳动场面还是写精神面貌,无不充满了热烈、欢乐与激情。其实,它与那个年代人们心灵深处的实际感受,应该说是大相径庭。不可否认,那样一种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那样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被一些虚妄的口号所激励,曾经有过。但到了诗人表现它的年代,早已为饥饿、为惶恐所代替。即便是有,也只是一种虚假表象,是被迫,而并非内心激情的迸发。假如,这些诗作的创作年代,提前到较早的那个所谓“大跃进”时期,完全可以看作是现实状况的真实描摹,或者可以认为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向往。而它的创作年代却恰恰是在那个饥饿与死亡相伴的非常时期,广大的人民公社社员挣扎在死亡线上,朝不保夕,怎么会有那样的欢乐与激情呢?我理解,诗人对现实并非视而不见,刻意而为,是迫不得已,是时势使然。否则,就只能三缄其口。在那样一种政治氛围下,难道还有人胆敢写出真实的状况么?从这一层意义上说,我们完全应该理解诗人的苦衷。有一点让我对诗人由衷地敬佩,那就是,虽然并非由衷之言,却能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诗人将那个时期的作品,大多收入自己的诗集《欢乐的农村》。撇开现实不论,单就作品本身所渲染出的氛围而言,“欢乐”二字的确是实至名归,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这一点,充分说明了诗人的艺术天分。
        那一时期管用和诗作的高产,绝不亚于当下网络发表作品便捷情况下诸多的高产诗人。能够以如此热情,写出如此数量惊人的作品,除了对艺术的热衷与非凡的创造力,我想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受到时代精神的感召(即便那个时代精神有着太多的虚假成分),内心里真有那样一种“奋进”精神。
        诗歌是时代的产物,生活在某一特定时代的诗人,其作品或多或少地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且不说那些自觉为时代而歌者(这部分人在每个时代都占绝大多数,是一个时期诗人群体的主力军),就是那些思想极端不同流俗的叛逆者,也不能超越他的时代。譬如众所周知的文革地下诗人郭路生(食指),他的诗歌创作对于时代的反思之深刻,开创了其后拨乱反正时期诗歌创作的先河,但遍观他的诗作,时代的胎记也比比皆是。我猜想,当诗人不得不违心地去高唱那些并非发自内心的颂歌时,心灵深处,一定是经历了极端痛苦的挣扎。当然,这也许只是我个人想当然的片面臆断。也许,那原本就是发自诗人的内心,在他心灵深处就是存在着那么一种自觉,要紧跟形势,为时代呐喊。但即便是这样,也足以说明时代对诗人的创作有着怎样深刻的影响。不论这种影响是发自内心的主动性迎合,还是被动性妥协。与《赶鹅》、《头顶红日战山坡》等作品艺术手法的炉火纯青相比,诗人写于同一时期的某些作品,则稍显直白。出现这样一种状况,我们只能理解,它们并非发自肺腑,有“为诗而诗”之嫌。
        诗人当然不能脱离自己的时代,无论那个时代是进取的,还是颓废的,都必然会反映到他作品的思想主旨和表现手法中去。脱离时代的诗人,就不是好诗人。但是,一味为时代所禁锢,则毫无疑问地,艺术创造力也会被扼杀。当然,这里有一个对时代精神本真的界定问题。我认为,真正属于某个时代的本真精神,并不是那些人云亦云的所谓主流思想,而应该是潜藏于冠冕堂皇外衣里面的,最能体现人们内心真实的社会精神向度。杰出的诗人,应该洞悉时代的病灶,挖掘出真正的时代精神向度,并加以表现。一味地混合于“主流思想”的大合唱,就注定不能成为杰出的诗人。诗人对时代的穿透力,主要的体现在不同流俗的独立思想,体现在对时代精神向度的深入发掘。唯其如此,他才会具备过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才能达到艺术创造的巅峰。
        在“诗人郭小川90周年诞辰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指出,诗歌与个人命运密切到一首诗即可在瞬间关系一个人祸福的时代,在自己的感受和时代之间,在压抑不住的声音和事实上对他构成压抑的时代精神之间,寻找到平衡,就是一种才能。管用和早期诗歌创作,正赶上极力倡导诗歌为政治服务的艺术创作环境,并且后来还成为了规例,由倡导变成为强制性。应该说,他与同时代许多杰出的诗人一样,寻找到了这种平衡。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政治思想的桎梏,使得自己的诗歌艺术才华得以尽情的发挥。《田园诗卷》中,那些写爱情、写情趣、写情感的早期诗作,即便是以当下的艺术眼光去衡量,也说得上是上乘之作。虽然那些诗作仍受到那个时代语境的羁绊,但笔之所至,性灵的申舒抒写淋漓尽致,令人心醉。譬如《赶集》一首,开篇四句:“茫茫云雾锁住山/一路担子出云间/绿裤白褂蓝兜兜/张张脸上红霞闪”,将一幅美不胜收的绚丽图画兀自呈现在读者眼前。茫茫云雾的山路上,闪现出一队英姿绰约的年轻姑娘,荷担如飞,笑语一路。何事欢欣如此?通过人物间“还把什么嫁妆添”的问话,引出了答案:“步子急,一溜烟/咳嗬咳嗬唱得甜/莫问姑娘急什么/生怕等坏了小青年”。读罢,让人不由得要为姑娘们的甜蜜爱情会心开怀。再如《桂花树下》,通过一位老伯与一个姑娘的对话,将年轻人的爱情写得那样的生动,那样的传神,令人为之折服:“‘小伙名字登了报/怎么你却倒害怕/平日搞试验像一人/得表扬还分你和他’//姑娘脸如胡椒辣/心里却像喝糖茶/‘鬼记者嗄,写他就写他/我帮点儿小忙算个啥……’”。一个羞答答却又向往幸福爱情的女青年形象,跃然纸上。
        时代印记对于诗人诗作本身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也许并不是正面的,但由此,我们可以窥视到那一时代人们的思想状态、精神风貌,甚至是政治环境的一斑。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不能不说也是一种价值。读管用和的早期田园山川诗作,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在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7:53:16 | 看全部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方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郑板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7:54:14 | 看全部
母亲的心
很多时候,岁月无知觉。当回首相望,便觉得人生真是一个很奇妙的旅程,从出生到青年,到结婚生子,生生世世,循环不息。人总是很难意识到自己处于怎样的阶段,好比结婚,却从来不曾意识到其中的意义,蕴含了多少岁月,消融了多少意念,又或者增添了多少情愫?过年回家,不断地拜访亲戚,大家说第一年结婚,这叫上门。于是每一个人都会往我手里塞着所谓的见面钱,而我假意地客套一番便装进自己的口袋。农村的习俗很多,什么得礼什么不得礼,都是叫别人看去了说闲话的。哪家娶了得力的媳妇,哪家生了个大胖小子,都叫人议论一番。
      总是在武侠电视剧里看到谁家把刚出生的娃放在水面上漂到哪里,然后有人捡到了抚养成人。今年竟当真遇到了这事,居然是婆家二舅舅的女儿。二舅舅的女儿长得乖巧可人,整齐的学生头衬托出她秀气的脸庞。她一见我就围绕着我问东问西,还主动跟我说她刚从亲母那里回来。我很是吃惊,她现在已经十六岁了,义母养了十六年,只有她一个女儿,倘若她走了……我真的不敢想象。“姐姐,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做?”她仰头问我,眼里流露出的是这个年龄不该有的纠结和忧郁,愧对于她对我的信任,我无法马上回答这个问题。也许我也会来返于两个家,一边回报生育之恩,一边回报养育之恩。
      我也是长到十五岁她这么大的年龄才听母亲说起小时候的事情。那时家里很穷,五个姊妹七张嘴,爷爷奶奶过世得都早,父亲又是那么的桀骜不驯,流连于赌场弃家不顾。母亲说那时的我又瘦又小,母亲奶水不足,到我时就只能喝着米汤维持生命。母亲白天砍柴晚上纳鞋底,夜以继日地操劳。很多时候我都难以想象,一个女人,五个孩子,这需要付出多少艰辛啊?有人家没有子女的便想要讨一个女儿回去抚养,那就是最小的我。母亲沉默了很久,如果跟着一个好人家长大成人那固然是好,可如果将来受人虐待不幸夭折了该怎么办?母亲想了好多,那种痛苦和矛盾即便是不做父母的人也是可以体会得到的。父亲固然是求之不得。当别人把我抱出门槛的那一刻,母亲突然撕心裂肺地哭起来,她从床上爬起来扑到那人身上夺过了我。父亲对她又打又骂,母亲跪在地上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她喃喃地说:“我养,我来养她们!”于是,十六年的岁月,再不见父亲的身影,即便是后来他金盆洗手回到家里也不见他对我说半句话。我是他的牵绊,他的罪孽,他不喜欢我是应该的。母亲牵着我们的手送我们去上学,为几块钱学费的事向老师求情。放学了,我们跟在母亲身后走很远的路,去山上打柴,放牛。少不更事的我们在林间欢快地跳跃,谁先找到松针上的松糖都会欢呼雀跃。我们看不到生活,更别说生活的艰辛。母亲担着沉甸甸的柴在前面连走带跑,她着急着家里的猪狗牛羊。我们在身后玩耍,随着扁担的咯吱咯吱,打打闹闹地度过一载又一载。
        母亲时常问我,如果把你送人了,你会恨我吗?我斩钉截铁地说,恨。不要我为何要生下我?生下了我为何要抛弃我?我当然要恨。我不懂母亲为何会轻轻地叹息。多少年之后我才懂得,这叹息里包含着生活的心酸,或许更多的还有欣慰吧?她是宁可自己受苦受累都不愿被女儿去恨啊!
我总会在绵延的雨夜忘不了一个画面,家里四处漏水,我们用盆盆罐罐接住雨水,家里便有了叮叮当当的声音。母亲陪我们坐在床边,这里是唯一不漏雨的地方。她看着我们大口大口地吃刚炖好的猪蹄,微微张着干裂的嘴唇,脸上却挂着笑容。堂屋的后墙湿了半边,裂缝越来越大,真害怕哪天夜里就突然塌陷了,把我们压在了里面。那时候的我们,已经能从母亲的眼里看到无奈和悲哀,我们都不言语,静静地坐着听雨滴打在破碗的声音,慢慢地等公鸡打鸣。这幅画这样久远,在记忆中封了尘,拿出来便陈旧了些,但依然可以让我泪流满面。哪怕是现在住在大房子里,在淅淅沥沥的雨夜,它依然历久弥新,难以忘怀。
母亲,为了不恨,苦了一生。于是我便想,即便你把我送人了,我也不恨你,因为,你过得这样苦!
你看,这二十五年说过就过了。而母亲,怎么说老就老了呢?她佝偻了背,花白了头发,迷蒙了双眼。岁月真的消逝了,不再回来了!母亲,便真的老了!
         这世界从来没有哪几句话可以完全形容一个女人的伟大,也从来没有哪一个女人的伟大可以用几句话来形容。我记得一位名人大师说过,他一生不去用笔抒写的东西必然是他最不了解的东西,因为不了解,所以无法写。而我却要说,我一直以来都忌讳用笔去抒写我的母亲,我不能像冰心一样去畅所欲言极尽华美之词赞美母亲,因为我太了解我的母亲,了解到把她压在我的心口,像罪孽一般沉重。因为太了解,所以不敢写。
        孟郊的诗写得真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用最朴实的语言,把一个母亲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读这首诗我会心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清冷的夜,母亲在微弱的油灯底下飞针走线地缝着衣服,她的手会经常因为眼花而戳得伤痕累累鲜血直流,而母亲只用嘴猛吸一下便急急地赶着,生怕我们明早穿不上新衣。
       《韩诗外传》上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以前为了生计惶恐难安夜不能寐的母亲如今老了,却换成了我既想念又害怕听到关于母亲的只言片语。亲不待,亲不待……是谁可以用这三个字写出我纠结的一生?什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统统见鬼去吧。我要,我只要您永远活着,让我可以每次打电话都听到您的声音,每次回家都见到您的身影,每个生日都接到您的问候。
年老力衰的母亲如今百病缠身,我渐渐看不到母亲年轻时强健的身影。可是我不在乎,我可以做那个强健的人来保护母亲。噩梦连连,我总会在半夜醒来抓起手机打电话回家,当听到母亲迷糊的声音时我会安心地睡下半夜。曾经我差点失去我的母亲,她安静地睡着,睡了好久好久。我从屋里跑到屋外,每隔几分钟都要去喊几声妈妈,当我听到模糊的应答时便会欢喜地跑出去,我怕妈妈一睡不醒,又怕吵到妈妈睡觉,我也学着电视里面用手指去试妈妈的鼻息,如果有热气传来就很开心。死神带不走妈妈,因为她还有未尽的义务,她的世界里还有我们,我们需要她。她还有未吃完的苦,未享尽的福。昏迷中的母亲在第三天叫着我的名字,她说:“你去哪了?”我回答说:“在这。”于是她突然清醒过来。在那一瞬间,我长大了,可以帮母亲支 撑起这个家。我比别人更懂得珍惜,因为我曾失去过。
        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为我们受苦,我们也会为很多人受苦着,可是,活着,是最大的幸福,不是吗?
      “姐姐,你怎么了,怎么突然哭起来了?”我想把这段经历讲给她听,但是我知道她不会懂,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明白。我只希望她能记住,为人父母者,对子女的爱大于天。无论他们怎么对你,都是爱你的一种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8:03:51 | 看全部
缘分
茫茫人海中,人与人的相识相遇,是非常难得的缘分。这种缘分可以分为情爱的缘分、友情的缘分、亲情的缘分、师生的缘分等。不同的缘分有不同的诠释,不同的缘分所持久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有的会在彼此的精心维护下在时光的流逝中越来越长、越来越浓烈;有的却会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而越来越淡,最后到彼此渐渐遗忘。

   
       缘分,是需要一个人的坚守和珍惜才会持久下去的。这种持久,会在你的生活中长期温暖着你,你会因此而快乐着、开心着、充实着、坚强着。你的日子会因为这样的缘分不再孤独、迷茫和彷徨。因为在你孤独的时候,总有这样的一个人关注着你、牵挂着你、鼓励着你;总有这样的一份情支撑着你、温暖着你、感动着你。而你也会在这样的缘分中拥有达观而开朗的心情,你的人生也有了红黄绿相间的暖色调。这种缘分就是友情的缘分。
  
      曾经有人对我说:女孩子,不要随意跟陌生人说话,小心上当受骗或者被药迷倒被人骗财骗色。这些话当年我始终牢记于心,所以无论我独自南来北往到哪里,都是自备一本书,等车启动就开始阅读,身边人身边事全然忽略。后来,这样的日子多了,我发现自己被误导了,社会并不全然是这样无情而冷漠的。在我多次吃力的把行李举到行李架上时,总有那么几个好心人会帮我一把;在我多次没有买到坐票而站得腿发软、心发酸时,总有那么几个人会起身对我说“来,你坐坐,我站一下。”这些人这些事,让我冷漠防备的心慢慢变得柔软,变得温情。从那之后,我懂得了人与人的相识是多么难得的缘分,并懂得了珍惜这种缘分。
  
       三年前,当我即将从北京调到上海来工作的前三天,我休假几天计划把北京城好好的游览个遍。由于那段时间公司业务非常忙,好朋友们都在忙着各自的工作,于是我只好自己一个人背着行囊出游。我的第一站是颐和园,当我走进颐和园后,马上被里面美丽的风景所吸引。鲜艳无比、芳香四溢的菊花、玫瑰大片大片的铺满院内,古色古香的楼台亭阁,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化气息的氛围。我拿出手机一张一张的拍着,当我自己很想和这些美景留影时,却发现自拍实在不太方便。我心里有些着急,眼睛开始四下顾盼,想寻找一个可以帮我拍照的最佳人选。这时候,一个身穿蓝色T恤,下着蓝色长裙的漂亮女孩进入了我的视线,她也是一个人拿着手机沿路拍着相片,我想我们也许都需要彼此的帮助吧!于是我勇敢地向她走去,经过简单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对方的情况。她叫榕儿,来自大连,这次来北京朋友处玩,朋友因为忙不能陪她出游,所以就一个人来了。我们很开心的边走边聊,就这样开始了结伴同行的旅程。在颐和园、在圆明园、在鸟巢、在水立方、在奥林匹克公园......我们留了很多影,也合了很多影,我们在彼此的手机里留下了对方的倩影,也在彼此的记忆里留下了这段快乐同游的美好时光。当夜晚的灯光朦朦胧胧地照在我们即将分别的脸上时,我们清晰地看见彼此眼中的不舍和留念。为了更长久的记住对方和这段记忆,我们彼此加了对方的QQ,并说好以后要常联络。
  
      后来的日子里,我和蓉儿在网络上始终保持着联系,她同之前的男朋友分手了,伤心的哭着跟我诉说。我安慰着她,并鼓励着她重新开始,下一站会有更好的选择。在努力忘记、努力快乐的半年后,她真的遇到了那个早就喜欢着她的男孩子,他们的快乐、忧伤、甜蜜,她总是记得跟我分享。而我,也在她的快乐中快乐着;在她的忧伤中伤感着并安慰着她;在她的甜蜜中高兴着并祝福着他们。而她,也在我痛苦的时候安慰着我、开导着我、鼓励着我。我们友情的缘分一直在温情中继续着,直到今天。
   
        缘分,有时候是很莫名其妙的。有些人与你擦肩而过,却没有给彼此留下一丝相识的可能。而有些人,却因为机缘巧合,恰恰与你相识相知并相惜,从此走进了对方的生活和记忆里,给彼此的人生增添了许多色彩,在彼此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记。
   
       有人说,网聊只是打发时间的途径,只是你抒发无聊和苦闷的一个出口。而在网上聊天的男人女人们,聊着聊着就变质了,有的结束了成了陌路;有的爱上了始终保持着暧昧的关系;有的见面了从此若即若离;有的从第一夜情后有了更多夜情成了长久的地下情人;有的......所以对于我来说,网聊是我最抗拒和反感的事。在我的QQ里,没有陌生人,也从不接受陌生人的申请加我为好友。我始终以为,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同陌生人的聊天上,还不如好好的坐在电脑前写点浅薄的文字,看看我爱看的书籍,或者静静的听我爱听的音乐。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我喜欢做的事情上,才是最有收获、最不浪费时光的行为。但我这样的想法最终还是因为一位执着的大哥的出现而破例了一回。
  
       三年前的一个夜晚,夜静悄悄的,室友们都已经睡下了,只有我一人在电脑前敲击着文字,QQ隐身挂着。这时候,一个QQ昵称叫海上升明月的人来加我,我当即就拒绝了,然后继续敲着我的键盘。接着,那个人又加了我一次,这一次还有留言:只是做个真诚的朋友,不聊别的。但我依然拒绝了,我当时非常反感: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我已经拒绝你了,你怎么还不识趣呢?但让我意外的是,他居然第三次加我,并再次留言:我们只做真诚的朋友,永远!我犹豫了,三次足以表示此人的诚心,我是否要继续拒绝他呢?是否要打破自己不跟陌生人聊天的自我约束呢?想了一会儿后,我点击了确定。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人的出现,让我们从此成了真诚相待的朋友和兄妹,让我们彼此的生活中多了一份更宽广更深邃的情谊,这份情谊,是真诚的,是淳朴的,是不掺杂念的,也是温馨亲切的。
 
    明月大哥是我信赖和关心的朋友,我们坦诚着彼此的快乐、痛苦,分享着彼此的快乐、痛苦。大哥安慰着我的疼痛和忧伤;警醒着我的颓废和消极;分析着我执意前行后失败和受挫的原因;关心着我的身体、工作和情感。让我在最孤单的日子里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让我在矛盾徘徊的日子里学会了执着与坚守。而大哥呢?母亲旧病复发刚刚好,儿子却代友行凶并锒铛入狱,而儿子的朋友因为有钱有势聘请了律师辩护,把所有的责任推卸到了大哥儿子的头上,让从犯一下子成了主犯,就这样大哥的儿子被判在监狱里服8个月的刑。为此,大哥急白了头发,却苦于没有关系和门路来改变这种局面。大嫂呢?因为自己独生儿子的牢狱之灾而彻底崩溃了,常常哭泣,常常失神发呆,常常不吃不喝,高血压也犯了,血糖也高了。作为男人,明月大哥的日子是多么艰辛和艰难,他说自己偷偷流泪多次,却在家人面前始终强打精神、故作坚强。在那一刻,我为他感到心酸、心痛和伤感,我始终鼓励着他,给他加油,为他们祈祷,送他们祝福!
  
       如果说网聊都是不纯洁的、掺杂杂质的,那么今天的我有资格反驳说“NO”。曾经我的确是那样想的,也始终坚持不涉足同陌生人聊天的行列,但经过三年来同大哥在网上的这段情谊,让我明白了万事都有例外,也明白了做人只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那么不该发生的都不可能发生。这是我从自己和大哥的这段缘分中感悟到的。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从真诚开始,到后来的信任、互相理解、互相体谅方能延续。懂得续缘,懂得惜缘,才是有缘相识的契机。
  
     同容子姐姐的相识纯属偶然,那时候,我在新浪博客里发了几篇浅文,容子姐姐那时是原创文苑的副主编,在几次给我的文章加精华后,容子姐姐找到了我,很诚恳的邀请我做原创文苑的编辑。那时候我的工作不算太忙,也想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提高自己,想距离自己的梦想更近。在容子姐姐的带领下,我走进了原创文苑的编辑部。在那里,我学到了更多写作的技巧,看到了更多有才华有理想的同类,也明白了自己只是沧海中的一粒细沙,因此也变得更加努力、认真而勤奋。容子姐姐总是记挂着我、引导着我。每当她认识和加入了更多有影响的文学群时,总会把我带到那个文学群里,让我认识更多的老师和前辈。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容子姐姐离开了原创文苑,进入了江山文学网。在一次无意间的聊天中,我告诉她我想在散文网注册发文,容子姐姐听后马上就说让我进江山文学网墨香天涯社团,说这个社团自己出书,很有发展前景。就这样,我瑟瑟的走进了江山文学墨香天涯社团,除了发文,还做了自己喜欢的编辑工作。
  
      后来的日子里,我和容子姐姐共同努力。我们互相鼓励着对方,给对方加油打气。距离签约的日子慢慢近了,这是我和姐姐共同努力的目标。姐姐的身体不是很好,我总是在心里默默的祝福她健康平安;姐姐的人生是多灾多难的,承载着难言的遗憾,可她却又是乐观的,在逆境中不断成长,让自己的生命绽放着光彩,我在心里祝福她永远开心快乐!而姐姐也在我最迷茫最无助时给我建议,让我心里有了一盏明灯;姐姐也会在我一意孤行、不记后果的作出选择时阻止我、叮嘱我,让我放弃那条已经选择好去走的路。姐姐对我如姐、如师、如母,此生能够结识姐姐这样的朋友,是我终生受益、受惠、受教的缘分。为此,我更加珍惜缘分,也更加珍惜同姐姐的这份弥足珍贵的友情。
  
      人生中的每一段缘分,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感悟、不同的心境,而我们也会在这一段段缘分中慢慢的改变着自己:从急躁变得稳重;从沉默变得活跃;从忧郁变得快乐;从无聊变得充实;从冷漠变得温情;从在人生路上寂寞独行变成友情相伴互相扶携;从在迷茫的人生雾霾中变得云开雾散阳光灿烂……
  
       只有惜缘的人,才懂得缘分的可贵;只有在缘分中体会到温暖温馨的人,才会让自己的心在缘分的长河里浸泡酥软;只有懂得缘分的来之不易,才会珍惜那个人、那段情、那段时光。今天,我们因缘分相识、相知、相惜,他日,我们又身在何方?是否还能有继续这段缘分的可能和机会?今日,我们彼此的世界里忽明忽暗的总会出现对方的身影,他日,在我们白发苍苍看黄昏的夕阳西落时,我们的心里是否还记得那个人、那段缘?
  缘分,今生有你,人生有了别样的色彩,未来有了无尽的期待。所以,惜缘吧!我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8:04:49 | 看全部
为了在这里生活

为了在这里生活  

故乡撇下了我,我在这里生起火。
生起火,以便夜行的朋友,
生起火,好迎接沉郁的寒冬,
生起火,为了在这里生活。  

祖先赋予我的一切我都投进火中:
血液、骨架、智慧,灌木丛中的小楼,
小楼的钥匙,小楼的历史、脚印和悲欢
还有楼壁上悬挂的马灯和屋檐下的燕窝。  

我听见火中噼里啪啦的声响,
我看见生命在火中的浴火重生,
我看见自己像一只受难的船在沉降,
我看见生死,孑然一身的命运从未更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8:09:10 | 看全部
(《乞者的自白》)这样的感悟,虽然有几分悲观、令人心寒,然而却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有人乞讨权力/有人乞讨金钱/有人乞讨美貌/还有人,在乞讨健康/时间和岁月。”(《生活》)在对生活的拷问和反思之中,诗人在这些处于卑微生活之中的人们身上,发现了令常人自愧不如的可取之处。就像《拾荒者》那样,诗人一方面赞叹着拾荒者“以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被人遗忘的角落/寻觅他的希望和宝藏”,一方面感叹着“我们”自身的卑微之处,“我们和他们唯一的不同在于/有人丢弃,有人拾取/他们在寻找中,让生命重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8:12:40 | 看全部
诗人关注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并非是为了捐赠给他们一丝廉价的同情和怜悯,而是在真诚的关注之外,拷问着生活的本来面目和原初状态,并且有了惊人的发现:“在游走的尘世中/我们都是生活的乞讨者/无一例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8:17:29 | 看全部
“写作是一种心灵的抒发,如果说写历史是阅读的必然结果,写五七干校是对心灵的尊敬!”諶老师从研究向阳湖文化以来接触在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冰心、沈从文等等,那么多感动她的人和事,几多的执着坚守,几多的爱国情怀,几多的信仰永存。有种力量驱使她跋涉千山万水,去探访那些老人和他们的后代,还有渐渐收藏千件的五七干校物品,使她感到一种使命,便陆续有了这些年的研究成果。我们都在期待她的《中国五七干校纪实》的正式面世,可以想见那时研究中国五七干校最全的这本书会给世界带来怎么的轰动。


      “历史文化散文的魂在思想,思想的来源在广泛的阅读。”最后諶胜蓝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她多年写作的深深体会:“写作永远是心灵的需要,尊重自己,快乐写作!”


        “我们是在最美的时节和最美的人做最美的事!”最后《湖北电力报》副刊舵手胡成瑶主编作了总结性的演讲,这位永远笑容可掬,气质非凡,睿智幽默从大山走出来的武大“比较文学”的中文研究生,详细介绍了副刊各个栏目的要求,提到许多勤奋坚持,进步很快的文友,其中老佩服的襄阳公司罗保菊恰好坐在我的旁边。是的,我们从报刊,从他们的文字上见证了他们的成熟与收获。


       “用文学载体对抗社会的烦躁!”我们不能不为她这句很深刻的分享体会点赞,这是她站在一个怎样的高度,对现代文学对当今社会现状的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8:30:03 | 看全部
这廊檐下的日光
我扫不走
这庙里的钟声
我扫不走

我只能扫去落叶,和灰尘
我只能在人世
重复一种简单的劳动
——它们,锻造着我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8:39:17 | 看全部
:头油盒
年代:清代
嗮宝人:雨坛农夫

    前天父母搬家,找到我祖母曾用过的一个头油盒。就是过去女子梳头后抹头发的头油放在此盒中。上下两层,上层放油帕,下层放头油,直径9.5厘米,高6厘米。高低大小很和谐,细腻的白瓷,灯光下晶莹剔透。外盒四周对称绘有彩色的莲花莲藕,两个红色的很少见到的古体“喜”字间隔其间。内盒盖子上是一簇石榴树的枝叶藤蔓,三颗石榴挂在枝头正浓烈地红着,簇拥着红色“喜”字。花纹布局匀称,图案栩栩如生,色泽异常鲜艳,如同适才绘上一般。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西洲曲》和《孔雀东南飞》的描绘中可以看出,乌亮的发质是健康和美丽的标志, 爱美的古代女子用头油来使自己的头发变得乌亮顺滑,一如今天的女子爱用“飘柔”、“潘婷”的洗发露。看来美丽是古今女子乐此不疲的追求,而且美丽从头开始。我以为发美无非是发型美和发质好,封建社会对女性个性的抑制,使她们不得如现在女子一样,或“马尾巴”显活力或“爆炸头”扬个性;或长发飘飘秀柔情或短发奕奕展干练。唯有盘发插簪抑性情,似乎只得在发质上方可讲究一番,祖母也不列外。
    父亲亲自把这头油盒送到我家,放在我的书桌上,让我盛装墨汁练毛笔字。走时不忘特意交代:“这可是你奶奶用过的东西!”我不禁肃然起敬,想起离开我们十八年我最最慈爱的老祖母来。
    出生于小地主家庭的祖母姊妹六个,三男三女。祖母从小貌美如花,天资聪慧。从未上过学,却能从上私塾的兄弟们散学回来摇头晃脑习书时,用心默下了《三字经》等些许古文,据说年轻时能倒背如流,80多岁我还听她不时唠叨两句,我们孙辈是听她故事中长大的,什么孟姜女哭长城,王莽追刘秀啊,什么薛仁贵孙中山呀。也许是父母年老体弱,几个兄弟姊妹实在太差,做姑娘时祖母居然当起了家,指挥家里人和请的几个长工井井有条地干活。每每听母亲讲到祖母的这些,我就想起颠着一双小脚,如《红高粱》中“九儿”一样风风火火管理程式家族的祖母来。              
     凝视着这父亲亲手交给我的老物件,端详着这头油盒上的三个“喜”字,难道是祖母老人给她的陪嫁?在那个指腹为婚,媒人很有市场的年代,祖母走进了穷困潦倒的吴家,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从此和老实善良的祖父相伴半辈子。清晨吴家,初婚农妇,洗漱完毕,一任乌发散落,再轻启这头油盒盖,玉手点了头油,徐徐从发梢抹到头部,然后盘了发髻,拿起扫把,打扫庭院……
      祖父祖母一生养育了五子一女六个孩子,在那个兵荒马乱、艰难的日子里,我的四个伯伯叔叔先后夭折,其中大伯准备结婚时因痨病不治身亡,最后只剩下父亲和姑妈姊妹两个。送走四个孩子和年轻的丈夫,祖母流干了眼泪,毅然自立自强,拉扯大了一儿一女。祖母在世时,好多次跟我说起村里一个有板眼的爹爹,去过汉口,回来感叹城里的青石板街道如何如何平整,满是羡慕的眼神。今年父母和我都分别住进了宽敞的新房,“你婆婆要能活到现在几好哟!”同祖母生活半生的母亲总是深一句浅一句的说。我沉默不语,想祖母对我的好,想起儿时看我把生字都写进了方格后奖我的一颗放了很久的那粒糖果,想起高中一个星期回家她从床的最里面藏着的那个苹果。唉!那没进过城走过“青石板”的祖母哟!
     看到祖母用了一辈子的这个老物件,我仿佛又看到她永远的一身虽不华丽但整洁的布衣,一双小脚永远穿着干净的白色棉袜,黑色的布鞋,习惯每个清晨将渐渐花白但一丝不苟的银发,轻轻地抹上头油,让黯然的生活也如她的发丝一样光亮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23:02:47 | 看全部
父亲的性灵龟——憨憨


     我父亲二十多年前曾养过一只很有灵性的乌龟,那时我因忙于高考,没有关注这一只奇特龟的习性与灵异故事,也很可惜的没有留下它可爱的照片。后来听父亲讲了很多,我感到十分惊奇,感叹人们真应该善待那些野生动物啊,它跟人类一样需要得到生命的尊重!既然同在一片蓝天下,为什么不能同享地球的太平与繁荣呢?
     1983年秋天,我父亲到本省西北一座偏僻的小县城贩鱼,他一直做鱼的卖买,是鱼市场的行家。一天中午,父亲在一个农贸市场闲逛,发现卖鱼案板上网着一只一斤多重的乌龟,头伸在网眼外看着我父亲从东边走来,又慢慢的转动头向西边。父亲觉得奇怪,便又从西边向东边走一次,那龟的头便又随我父亲的身影转动,那眼睛很黑亮,分明有泪溢出。父亲天生一副菩萨心肠,一生积善行德。心一软,就买下它,带回了老家,从此跟我父亲一起生活了十年,成了他最忠实的朋友和不离不弃的伙伴。用我父亲的话说,这是一段天大的缘分呀!
     我父亲带回后看它憨态可掬就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憨憨,并弄了一个脸盆,里面放了一些沙、石子和少量的水,盆边放一块砖,以便它能进出。憨憨真的很乖巧,从不出门,每天的事就是巡视所有房间,然后呆在自己的窝里睡觉,家里人回来它会迅速跑到门口迎接,然后跟在父亲的后面,走哪跟哪,有时不小心转身踩住了它,它缩进四肢和头,象是生气的样子一动不动趴在那儿,父亲心疼抱起它,连说对不起,不是故意的。它就伸出头来,并很大度的舞动四肢,似乎在显示:没关系,你看我不是好好的吗?家里有客人来,它也会上前示好,用头擦客人的脚背,煞是可爱。周末和假期,经常有小朋友来跟它玩耍,来给它送吃的,村里的孩子没有不喜欢它的。
     憨憨食量不大,最喜欢吃猪瘦肉,其次是鱼,三天喂一次,一小块肉就够了,那时候穷,没有肉喂养它,多数情况是弄点泥鳅、鳝鱼什么的,这东西多,它一次只能吃一条小泥鳅或半条小鳝鱼。过一段时间我父亲必然要上街买点瘦肉回来改善它的伙食,这时候父亲会把肉切成一小条一小条,然后放在沙盆里,欣慰的看着它吃肉,很馋很馋的样子常常逗得父亲哈哈大笑,快乐的气氛就浓浓的漾在家里。
     不要以为憨憨只吃干饭,它管的事还不少哩!憨憨能告诉你天气变化,如果它跟在人的后面悠然自得,说明是晴朗无雨,如果呆在堂屋中间烦躁的转来转去一定有大风大雨来临。最让人惊异的是憨憨还咬死过不少老鼠,真的不可想象憨憨是如何以它的笨拙对付那敏捷机警老鼠的,也许是守株待兔吧,一定是在最适当的时机给敌人最致命的一击。
     更重要的是憨憨伴我父亲走过了十年寂寞的时光,母亲早逝后父亲有十五年未再娶,我们几个子女长大后却一个个外出谋生,只有憨憨与父亲朝夕相处。父亲闷了时,憨憨会翻跟头给父亲逗乐,父亲抽烟想心事时,它就乖乖的呆在身边。最开心的事是父亲休息时带它到外面遛达,父亲走在前面,憨憨紧跟着亦步亦趋,后面还有一群乐哈哈的孩子们蹦着跳着跟着它,那充满趣味的情景给父亲带来多少快乐啊!
      九十年代初,我们几个子女张罗给辛劳大半生的父亲找了一个老伴。他们不再种责任田了,他们要帮我弟弟打理生意,那是一个很远的地方,父亲忽然觉得该让憨憨走了,它应该到属于它生活的地方,因为有了感情,离别也不容易啊,这龟识好人,懂人情。
     第一次放生是在1993年秋季,父亲想赶在它冬眠前适应一下自然环境。憨憨跟人亲密接触时间长,野性可能消失了,怕无法在野外生活,所以不敢放远。就放在我老家后坡下面的鱼塘,这鱼塘是我小时候跟伙伴们经常玩水的地方,那时候村里所有的人都在这里吃水,那水干净清澈,还没有污染。
      那一天我不在家,是我小妹陪父亲一起去的。妹一直舍不得放它走,劝父亲留下它,父亲说:“我哪愿意这样啊,在外游离不定,带在身边不便,要是不小心让狠心的食客偷走吃掉了怎么办呀?那良心会一生不得安宁的!”妹无语,只有帮父亲把憨憨放入了塘中,它浮在水上望着父亲很久很久,直到父亲挥手,它才终于沉下去。
     哪知道第二天早上父亲开门时,它竟然趴在大门口!它以为放在水里是逗它玩的。它玩够了就自己爬回来了。   
     第二次放生是半个月后,那时我正好在家。我极力支持将憨憨放生。那天早上,父亲用准备好的瘦肉条喂它吃饱后,就一直揣着它,我们父子俩骑着自行车走了四十多里地来到本地最大的湖泊——野猪湖,准备在那儿放生。我们来到一片水草多的湖岸,将憨憨放入湖中,它慢悠悠的游到很远的水面,然后又回过头深情的望着我们。这时候我才发现父亲眼中噙满了泪:“走吧,走吧,好好过你的日子吧!”憨憨似乎懂了父亲的意思,一头扎入水中,水面荡起一圈圈小小的涟漪!
     一个月后,父亲在弟弟的催促下准备动身前往十堰,却在走前的那个夜晚被一阵阵轻轻的抓门声音惊醒,父亲起床开灯,打开门一看,竟然是他日夜牵挂和思念的憨憨回来了!父亲一把将它抱在怀中,“乖乖,乖乖,这么远你是怎么回的呀!”欣喜与百感无以言表。这样,憨憨便又在我家住了一段时日。
     第三次放生是在第二年的春天,父亲终究因为憨憨的原因又在家滞留了半年。这次放生没让父亲去,一怕父亲伤感,二怕那聪明的家伙再次寻着父亲的足迹找回来。我们决定将它放归万里长江,那里连通着大海,一定有更适合它生存的广阔天地。也是一个晴朗的早晨,父亲照例早早的起来将憨憨喂饱,给它洗澡,称重,此时正好两斤重。怕它记路,我跟弟弟两人用一个布袋装着它,乘车到了百里之外的长江。临行前父亲千嘱咐万叮咛,一定要让它安安心心的游走,要到没有人的地方放生。我们知道父亲是怕憨憨不适应再回游,被别人捉走。大约上午十一点吧,我们顺利来到长江边将它放出来,它停顿了一会就游走了,半小时内露了三次水面,此后再也没有出现。我们在那儿坐了两小时,确信不会回游后才返回家中跟父亲讲了放生的经过,父亲听完呆呆的站在门外怅然若失……。
      我知道我父亲的心中一定还有对憨憨无法释怀的牵挂与忧虑!
      从此后便再也没有它的消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23:21:42 | 看全部
痴 望 村 头


     我父母住不惯城里,决意要回老家村里去住,我们姐弟几个拗不过他们叶落归根的思想,只有将老房子整修一番就把他们送回去了,他们虽然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但还硬朗,好在也不远,不到十里的路程,来去方便,所以我作为长子就经常回家看看。
     2008年春季一天下午,我照例回家看老人。进村口时发现一位老妇坐在一个土墩子上张望着什么,神情呆滞,两眼无神,头发蓬乱,六十岁的样子。穿一蓝布上衣,黑裤子,一双很肮的棉拖鞋。我感到纳闷,象这个年纪的人,在我们村我应该都熟悉的,难道是流浪女?如果偶尔一次就不会引起我的注意了,而我每次回家就能看见她在这儿等着什么,这就不得不让我探究了。
     我带着疑惑回家问父母,母亲说:“她呀,造孽哟,既知现在,何必当初啊!”然后给我讲了一个听起来有些凄婉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我不仅认识,而且十分熟悉,她叫运米,是我们原生产队的,当过妇女队长,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在我印象中她应该精明能干,现不过六十吧,现在怎么落魄成这个样子呢?而她男人曾被我们小时候崇拜过,他名叫祖武,小名力娃。他不仅长得英俊帅气,而且魁武雄壮,力大无比。他搬得动三四百斤重的石磙,他当着我们的面,喝过半盆猪油,还吃过一斤生猪肉,还有一次一餐吃过二十多个包子。当时看得我们目瞪口呆!我那个时候读初中,放假时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挣工分,他成了我心目中崇拜的英雄,不仅出力的事无人能敌,干活时总是一人顶多人,而且我们队受别的队挤兑或欺负时,他一出头便所向披靡,那时他多潇洒啊!他的家包括他的家族因他而风光。
     时代的大潮总是不断的改变着环境,而且改变着人的精神面貌与生存状态。不知不觉十几年过去了,他们都没有读过书,只读过扫盲班,估计也忘得差不多了,跟文盲无异。实行联产承包后,因为没有文化知识,不知道科学种田,一年境况不如一年,他住在我们巷子最前面,三间旧瓦房,几十年没变。而周围都树起了楼房,有的靠外出打工,有的靠特种种养植业,有的靠一技之长的手艺,当时没有做楼房的只有供考学的家庭了。而他们现在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这反差太大了,深深的刺痛了他们曾经的风光。
      他们一共三个孩子,两男一女,那个年龄段生多少都很正常,只是他们的子女很不争气。大儿子遗传他的武力,却没学好做人,不愿读书,整天在外打架斗殴,闹得家里鸡犬不宁,在看守所几进几出,几乎耗光了他父母苦力挣下的积蓄。二儿子相反老实巴交,但没多大的出息,没考上学,也没当上兵,一直待业在家,身体瘦弱,根本干不了农活,而且根本不愿意干。女儿未读完高中就回家帮忙干活,几年后嫁给了一个很平凡的人家。
     贫贱夫妻百事哀。女人对男人有抱怨的天性,面对这种现状,运米无法忍受,又无可奈何,只有唠叨个没完,而且有时言辞激烈,骂人损人的话都出来了。从说他没有本事开始,一直数落到子女们没有教育好,再到没有做楼房无脸见人等等,总之现在的力娃一无是处,甚至在吃饭方面也开始埋怨他饭量大,吃得太多,吃也吃穷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女人骂起人来是十分刻薄的,而且特别刺耳,而力娃是一个外表刚强实际内心十分脆弱的人,他起先还争辩几句,后来就不答话了,只闷着抽烟或者喝闷酒,再往后,烟酒也觉得没资格享用就彻底的戒掉了,从此就很少讲话了,只是闷着干活。
      有一年的冬天,我回村里参加一个离世老人的追悼会,在饭桌上碰见他,已不是我印象中鲜活的影子了,神情木然,面容发黑发青,脸上无任何表情。他坐在一角有如一个痴呆的智障者,对周围事物无知无觉,他不跟任何人讲话,也没人跟他说话。他竟然已不认识我这个曾经的跟屁虫了,也许是因为自卑而不想认识。我心里感到一阵阵的悲凉。
谁能知道他受到多大的煎熬呀,他能忍受贫穷,也能忍受老婆的责难,甚至能忍受儿子的不孝不争,而最难忍受的是自己在家已颜面无存啊!他自责,他恨自己无能,他内心的创伤完全毁了他的自信以及他的勇猛和他的男人气概!他没有一技之长,只有一身的苦力,而谁都知道现在不是靠苦力打拼的时代。面对这样的境况他又能怎么样呢?
      后来听说他离家出走了,那一年是1998年。我知道这事时,力娃已走十年了。他走前什么也没说,他可能是彻底绝望而走的。走后的几天里,运米感到非常的失落与孤独,她开始反省自己,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了,为什么要把所有的责任让他一个人扛呢?而且子女们在长大,开始懂事,开始觉得都应承担一定的责任,运米想等他回来后再解释、再和好,不再指责他了,想等他回后再补偿。她知道他是一时想不开才走的,她相信他一定会回来!
      可是一天一天的过去了,一月一月的过去了,一年一年的过去了,他再也没有出现过,全家和亲戚们象发疯一样到处寻找他的下落。十年了,却始终不见他的踪迹。有人怀疑他已经死了,有人认为他还在很远的某一个地方打工。而运米相信他一定还活着,那么有责任感的男人怎么会抛下娘儿们不管呢?那么恋家顾家的一个人怎么会不回来呢?
      所以她每天必到村头一个石墩子上坐着等他回来,一直等到夕阳西下,摸黑才颤颤的回家,任何人劝她她都不听,十年来她说了一万遍的话就是:“力娃,我对不起你呀,你回来吧!”声音低沉而含混。
      寒来暑往,秋风萧瑟,她就这么伫望在村头,村里的人看着她一天天苍老的背影,总是摇头叹息!
      2010年冬天,她终于倒下了,倒在村头的伫望中,是下班回村的村民将她背回来的,没过几天后便去世了。也许是太绝望了,也许是太累了,确实再也支撑不住了。她是带着遗憾走的,谁也不知她做了多少回梦,谁也不知道她心中埋了多少苦楚。
      而她凄惶的等了十几年的力娃依然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23:24:12 | 看全部
鹅鸭情深

      民间有句谚语叫做:鸭子跟着鹅崴,不是一个层次的事!意思是鹅比鸭大,鸭子跟不上、走不赢、比不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引申为不是一个级别,没有可比性。崴字,新华字典注解是(脚)扭伤之意,而此处指身体两边晃荡,有悠闲、得意之表情或行为。鸭跟鹅都是靠两只细细的脚支撑着不对称的庞大躯体,所以走路显得笨拙和慢悠,走路的速度只有乌龟与蜗牛有得一拼。事实上,我们没有过多的去考虑和留意鸭子是不是会跟鹅崴的事情,跟与不跟与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看中的是这个比喻的意义。
     不过,现实生活中我还真的看见一只鸭子跟着一只鹅崴的情景,那场面看着开始觉着滑稽,细想真的让人感到特别温馨、和睦,象夕阳下的一对老年夫妻,正无忧无虑的享受着落日时光。我观察良久,发现那只鸭子多数情况下不紧不慢的跟在鹅的后面。有时候,它们并排走,鹅休息时,鸭子便安安静静呆在身边。我沉思着、感慨着,想着如果不同个性的人,也象它们一样和谐相处多好啊!我由它们想到了一对老人的幸福晚景!
     我特地给它们拍了几张照片,并作一篇博文,以作纪念。
     最近,我因一点业务关系常去一个院子收快件,发现门卫养了一只鸭与一只鹅,经打听才知,是门卫老师傅,为了逗两三岁的孙子玩乐,以适应或培养小孙子的童心,特意在农村购了一对公母小鹅和一对公母小鸭回来,放在家属院内喂养。没多长时间,死了一只母鸭和一只公鹅,听说是老鼠或黄鼠狼咬死的。它们在水中或许是员战将,而在这水泥地大院里,哪里是鼠类的对手!尽管体型比它们大得多。
     几个月过去了,它们终于长大了,孙子也送走了,一对鹅鸭在这恶劣的环境下竟然生存了下来。那只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下起蛋来,而且是隔一天下一个,我在门房的一个抽屉里发现已下了不少。
     鸭子还有点跛,可能是跟老鼠搏斗时留下的残疾。鹅也是又矮又小,比一只普通的鸭子大不了多少,我看了这只鹅生的蛋,跟鸭蛋差不多大,长着一付鸭身板怎么可能下出鹅那么大的蛋呢?而真正的鹅是很高大的。我记得小时候野外放养的鹅头伸起来有半人高,有不少家庭让鹅看家,小孩子都不敢从门前过。而这只鹅是那样的弱小,跟我想象的大相径庭,我不禁忧心它的生存环境来。
     真难为这对异性的难姐难弟。尽管主人很精心照料它们,养了两年还不离不弃。但不论怎么样饲养毕竟在改变它们本来的生活习性,逼它们适应不该适应的环境。它们应该生活在原野湖泊、江河塘堰,或者闲田沟渠里,最适宜的地方是鱼虾丰富的沼泽地,它最不能缺的是水。而在城市家属住宅院内,哪里会有水?在这样的环境喂养只是人为的改变着它们的习性,生生把它们养成了旱鹅、旱鸭。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自觉的去适应,去改变自己的天性。
     它们生存在城市寂寞的边缘,相依为命,没有人关注、关心它们的存在,只有主人每天记得给它们添食加水,隔一天就到它的窝里检一只鹅蛋。这里每天进出车辆很多,它们颤栗的穿行其间,两年竟然安全无恙,这简直是个奇迹!我为了观察它们,有时间就在那个院落逗留,我发现它们俩干啥事都不争不欺。如吃食时,鹅总是谦让,一个塑料盆子,分别装着水与食物,没发现它们去争去抢过。鸭子一般情况下不声不响,如果偶尔有叫声,一定是发现了什么。
     有一次,下小雨。突然,那只鸭子在院子一角落里的一小块草坪上不停的叫唤,这应该是鸭在叫鹅过去。我正好在院子的过道上避雨,我听到声音感到奇怪,便慢慢的走过去。而那只在不远处可能同样避雨的鹅赶紧跑过去看个究竟。原来是鸭子发现草丛中有一条较大的蚯蚓爬了出来,对它们来说这绝对称得上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鸭子不愿独享,就把它的鹅姐姐叫来一起享用。果然,鹅过来后,它们将那只可怜的蚯蚓叼来叼去,不一会,它们从中间拉断了蚯蚓,鸭子很快将两截蚯蚓吃到嘴里,并怡然的扇了一下两翅膀,象是伸懒洋,而鹅则在旁边欣然的看着这一切,而后伸长脖子叫唤一下,仿佛说:弟弟,爽歪歪吧!。
      早上,它们要到院里面一堆废弃的沙上躺着晒太阳。院子里有少量的绿化地带,中午天热时,它们一般要到那里休息一会,而此时鸭就象小猫眯一样温暖的偎依在鹅的身边。
      在城市这个落寞而安静的角落,它们竟然这样相亲相守,怡然自得,过着好不自在的日子。
我走了很远,回过头来,仍然看着那只跛鸭亦步亦趋的跟着鹅的后面。鹅姐怕走路不利索的鸭弟跟不上,有意放慢脚步,不时回头望望,伸长脖子“鹅、鹅、鹅”的招呼两声,家禽中的真爱就这样的体现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23:51:20 | 看全部
大河离殇

     每次路过河口大桥,我总想去看看河边的那片柳林,去看看大堤外,那个叫“冯三家”的村庄。那里承载了我太多懵懂的记忆。
   
        再去,柳林不再是柳林,换植单调的意杨,没有诗意,没有灵动,没有记忆。河水依然款款流淌,只是消瘦成涓涓。那曾经人声鼎沸,书声朗朗,鸡鸣狗吠的村庄,好像有点没落,房屋不再整齐,牲畜不再兴旺,七零八落的,萧条得没有生机。许是村里人家,搬到了热闹的地方。
   
     村庄的中央,有一大片空地,那是长湖中学旧址,我的母校。学校早已搬离,留下的是,残垣断壁,和抹不去的那风轻云淡的人事。

      那一年,电视热播《八仙过海》,吸引亿万观众的眼,也撩动乡村少年的心。在柳絮飘飞的季节,我们班里八个同学,在那片柳林里,学着仙人,面朝大河,以酒为证,拜天拜地,结为金兰。时光荏苒,三十年了,他们演绎各自的人生,是否安好?年少时的情谊,是否相忘于江湖?

一 毛大

       毛强的家在毛家垴,离学校不远,依河堤而居。在八个同学中,毛强年岁最大,长相老成,谓之大哥。那年月,正放一部电影——《胭脂》。《胭脂》里的男主人公叫“毛大”,我们给毛强取了个绰号——“毛大”,没有恶意,纯属巧合。
《 胭脂》里的“毛大”,心里阴暗,色胆包天,诡计多端,是个让人憎恨的角色。但是我班的 “毛大”,是个心眼实,十分善良的人。他父亲是村支书,家庭条件不错,“毛大”总是从家里带来熟菜,送给住校的同学吃。住校生家大都离校较远,周末回趟家,带来的瓶瓶罐罐,不是烂腌菜,就是臭酱豆,或者霉豆腐,即便如此,那也是六天的下饭菜。因此,“毛大”在班里,受同学们喜欢的指数较高。
     
      我也受过“毛大”的恩惠,不是吃他家的菜,而是晚自习后,他送我回家。我家在学校西,弯弯的小河边,离校约莫一里余。月光轻洒的夜晚,我独行回家。但是月黑风高之夜,我不敢独行,同学们会自告奋勇送我,有住校生,有其他同学,“毛大”是其中一个。那时候,我们单纯得可笑,一路说说笑笑,不会拉谁的手,纯粹的友情,现在想来,是多么美好!

      “毛大”是性情散淡之人,这种性情,一直影响他的工作、生活,乃至婚姻。“毛大”三十五岁成家,待他儿子出世,我孩子已上中学了。散淡有好有坏。散淡之好,遇事看得开,少生闲气;不好之处,被人误为与世无争,无上进心。

      性格决定命运。因为性情淡然,“毛大”生活得并不如意。他上的是正牌大学,学的是城市道路设计专业,毕业后分配在体制内。在九十年代初,这样的专业人才,炙手可热,个人发挥得好,别说一官半职,就是弄一个项目做做,也能发发小财。

     可是,“毛大”不会求人,不会溜须拍马,只会一板一眼地做事。他常常被单位被派遣到外地工作,最远是西藏,最近是湖南。而有一天,所在单位改制了,“毛大”成了真正的打工者,四海为家,浪迹天涯。

     早过而立之年的“毛大”,依然在外漂泊和奋斗。为了生活。冷暖自知。只是苦了独守在一个城市里的妻儿。

二 美总

     二哥魏小忠,是复读生,班里的佼佼者。那时校园里,好像有不成文的规矩,成绩好的同学,自成一党,而我成绩不咋样,又是女生,想跟他们混在一起,那是“三个包子上蒸笼——不够格”。

      但是,几年后,我竟然和魏小忠在同一个乡工作,交往便多了。他财校毕业后分配在乡粮管所工作。在实行粮票的年代,粮食部门是“抖雄”的单位,许多人都想削尖脑袋调进去。

        每年暑假,我帮父亲用板车运粮食,去乡粮管所交公粮,那是辛苦活,往往白汗累成黑汗。粮管所里,那看似长龙“完粮”的板车,让人望而生畏,又无可奈何。八月的骄阳,炙烤焦心排队的人们,烤得人舌干口燥,喉咙冒烟。好不容易,等到粮检员来到跟前,心又提到嗓子口,生怕被他刁难。那根尺把长的槽口铁钎,就像一根魔棒,忽地一声,插进麻袋,抖两下,钎出槽口稻谷来。粮检员用手捏捏黄橙的谷子,试试它的干湿;用眼仔细察看,有无秕谷或杂质。如果合格,就拖去粮仓过磅。阿弥陀佛,千恩万谢。如果干度不够,便叫农人把拖来的谷子,倒在水泥场上晾晒,待到午后,再装袋检验。若杂质过多,还得用风车风去。麻烦之至。

         在我年少的心里,粮检员是个“天大”的官,掌握很大的实权。公粮合格与否,都由他说了算,一言堂。

     小忠在粮管所工作后,我家“完粮”的境况好多了。每次去,都是先找他,碍于同学面子,他会跟粮管员打招呼,父亲再偷塞给粮管员一包香烟,诸事搞定。一则免去排队之苦,二则粮管员抽检手下留情。想想,那时的我,算是投机取巧分子,利用同学之便,搞不正之风。

        可是,这种好处没享受多久,便烟消云散。随着社会变革,粮食部门人员分流,小忠成了体制外的人。苦恼,彷徨,伤心,失望,不言而喻。人总得找个活路,“虾有虾路,鱼有鱼路”。有的人坚守,有的人改行,有的人外出打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小忠是个有胆识的人,商海变化莫测,他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筹资在城市一隅,开了一家米店,走上创业之路。我们笑称他为米总,有意把“米”念成“美”,小忠笑呵呵的,美滋之意溢于言表。

        “美总”最大的美事,是娶了一个好女人。他们结婚那天,我去凤姐娘家牵亲,第一眼见到她,不是觉得她有多漂亮,而是感觉她亲切、大气。圆盘白皙的脸,一看就是旺夫相。

       对凤姐的感觉,在时光中检阅。春夏秋冬,寒暑易节,凤姐相夫教子之余,坚守在米店,任劳任怨,心无旁骛。城市的诱惑,于她徒然。

       一对夫妻,二十余年,朝夕相伴,白天黑夜,工作生活在同一片天地,相看两不厌,恩爱如初,勤劳如初,实在难能可贵。

        如今,美总和凤姐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店面愈来愈大。他们在市井之中,在斗室之间,过着平凡的生活,经历平凡的人生,拥有平凡的幸福。(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7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电话:389-2345588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2, 2024-5-3 02:38 , Processed in 0.070079 second(s), Total 6, Slave 4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