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楼主: hui2019

生命的意义——作者:蒋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00: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太太醒过来了,心脏跳的忽快忽慢的,让她有些吃不消了。
老太太就想:差不多喽,自己要走,也就在这一两天喽。
老太太已经76岁了,身体倒还好,只是今年,大冷大热,对他们这些老年人,是很致命的伤害呢。这不,自己就觉得从春节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
老太太转头,看见旁边的暖椅上,躺着自己78岁的老头子,心里,稍稍安慰了些。
太阳暖暖的,正在向天边垂落,老太太就想起了和老头子,这一辈子的时光。
年轻时候,老太太是四邻八乡有名的美人儿。说媒的人,踏破了她家好几块门槛。可是,可是她早就心有所属。她,看中了村中那个小学校里,唯一的教书先生。
那是个斯斯文文的年轻人,长着很好看的一双眼睛,看着你的时候,满满的笑,让人就心醉的不行。
两个人曾经多次在村中的小道上迎面走过,都只是短短的对视一眼,然后双双红了脸,低了头,匆匆的擦肩而过。短短的相遇,却是两个人,最幸福的期待。
谁知那一年,她的父亲去外面采办年货,回来时遇到了土匪,危急关头,被一个五大三粗的过路客,舍命救了下来,还替父亲挨了深深的一刀。
在她家里养伤的时候,她在床前端茶递饭,完全是出于报答这个陌生男人,对父亲的救命之恩。
等到这个汉子伤势渐好的时候,这个汉子就开始忙里忙外的,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农活和家务活。别看他粗枝大叶的样子,竟是个全能手,洗衣做饭,田间地头,春耕夏种,修修弄弄,竟没有他不会的活计,把她的父母给欢喜的不行,就经常陶醉在四邻的夸奖和羡慕声中。
这让她非常心焦,因为她在一个晚上,偶然在父母的门外,听到了父母亲,有意要招这个汉子入赘。她就软软的靠在门边,没了主意。
第二天,故意去那条和教书先生经常偶遇的巷子,徘徊了很久,都没有见到。后来问了村里的一个孩子,才知道那个教书先生,已经回城多日,说是家中有事,要三个月后,才能回来。
那个教书先生再回来的时候,匆匆的跑到她家门口,就看到了她家门上,醒目而刺眼的大红喜字,看见了院子里,一身红衣,满眼幽怨的她。
从那天起,那个教书先生,就彻底的消失在她的生活中。
后来,后来就跟着那个汉子,安安心心的过起了日子。
新中国成立,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改革开放,风风雨雨,雨雨风风。两个人从农村来到城市,相依为命,相互扶持,生儿育女,开枝散叶,就到了现在,老态龙钟的样子。
不容易,实在不容易啊!
老太太这样想着,胸中有些发闷,就咳嗽起来,惊醒了一旁午睡的老头子。
那老头子赶紧起身,关切的看着老太太,就手到了一杯水。老太太就捧了暖暖的水杯,看着自己的男人,想自己,和这个男人过了这一辈子,还有什么遗憾吗?好象没有吧?
这个男人,心思实在细腻的可以。对这个家,也实在没话可说。再苦再难,都把她们娘几个,照顾的妥妥当当的。两个人虽然在一起,极少有什么话,却有着多年培养出来的默契。有时候,就默默的坐在一起,手握着手,什么也不说,都能静静的,坐上那么一天。
老太太就想起老头子为了这个家,付出的一切。
还记得一年秋天,二小子要上学,学费成了问题,家里也好久没有见到荤腥了。老头子就在屋子里坐了很久,然后起身说,去找人借。找谁借?其时他们在那个城市,一个亲戚也没有。寥寥的几家朋友,也都是一穷二白。谁知到了傍晚,老头子果然就带回来了儿子的学费,手里还破天荒的拎了一只活鸡!
那个晚上,一家人,暖暖活活的在一起,好象过年一样的快乐。
可是,可是她却在晚上给老头子换衣服时,发现了袖弯里,有淡淡的一点血迹。就赶紧去看熟睡中老头子的胳膊,就看见了他肘弯处,一个醒目的针眼,还有好大一片淤青。
啊!这个汉子!这个男人!这个老头子!!
为了这个家,也是一身的病了。快八十岁的人了,却每天依旧忙忙碌碌的,仿佛是一台不知疲倦为何物的机器。
而自己,自己当初嫁给他的时候,是多么多么的伤心,多么多么的不情愿啊。现在牵手走了这么多年,却只有他一直陪在自己身边,不离不弃,始终如一。
老太太这样想着,眼睛里就渐渐的潮湿起来。忽然,就有些孩子气,就轻声的问眼前这个男人:“老头子,说说看,如果有下辈子,还愿意和我做夫妻吗?”
老头子被老太太这个突兀的问题,弄的愣了一下,就展开满脸的核桃纹,笑的很神秘:“不一定喽,如果下辈子,我托生成了大官财主,就去找你,让你好好的跟我享享福。如果,如果还是这么穷,就不喽,就帮着你,帮着你找一个有钱的人家。我呢,我就在你家附近,远远的看着你,只要你能过得好,就成了。”
老太太很感动,就幸福的笑着说:“你个臭老头子,还在我家附近,在我家附近干什么?”
老头子就转头,认认真真的看着心爱的女人,认认真真的说:“不干什么,就,就做个教书先生吧。”
老太太就突然愣住了,哀伤地看着这个和自己共渡了一生的男人。想说什么,却什么也说不出来,眼里的泪,却无休无止的流了下来。
过了很久,老太太深情的说:“老头子,我要走了,抱抱我吧。”
老头子就慢慢的起了身,轻轻的,轻轻的把老太太搂在怀里。老太太就在老头子耳边,呢喃着说:“老头子,下辈子,咱,还做夫妻啊……
老太太和老头子的小孙女儿,放学回家的时候,看到夕阳西下,火红的霞光,将老头子和老太太满满的笼罩在一起。就说:“羞羞,爷爷,奶奶,看不出你们还这么浪漫啊。”于是惊讶地发现,老太太和老头子,幸福的相拥着,已经双双去了。
相濡以沫,相爱一生,平淡却不平凡,爱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一样可以感人至深荡气回肠,希望许多年以后,我也能这样离开这个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00: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阅读中寻求心灵的皈依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我国西汉著名学者刘向的名言,指出阅读对于提高个人素养至关重要。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保持阅读习惯有30年了。读书,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我的孩提时代,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暑假时,当民办教师的父亲带领宣传队支农,有时还要在墙上书写标语。每当父亲忙完之后,他就教我识记这些内容。我的识字教育就是从这时开始的。那鲜红斗大的标语至今还记得一些:“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将反修防修进行到底”……
      稍大之后,父亲就叫我看连环画,读唐诗宋词;爷爷则教我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我就像一朵刚冒出泥土的幼苗,在清幽的墨香浸润濡养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中小学时,我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开始涉足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除外),还读了《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等,不过大多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我只关注书中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情节,尤其是他们的绰号和武功排名,甚至同学间还经常进行比赛,看谁记得最多,为此而争得面红耳赤是常有的事。那时农村深夜十一点拉闸停电,就点煤油灯继续看。因为沉迷其中,头发时常被如豆的的灯火烧得噼里啪啦,闻到臭味方从书本中惊醒过来。我一边用拇指和食指揉捏着烧焦的头发,一边一如既往地往下读,非把借来的书看完不可。
      后来考上师范,我看的书更多了。那时琼瑶的《窗外》《剪剪风》和金庸的武侠小说很是流行,我也跟风读过一些。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我经常到学校的图书馆看书,或者干脆到新华书店呆一上午。如果遇上自己求之不得的好书,就想方设法买下来,甚至常常连生活费都拉用而饿肚子,但依然乐此不疲。
     参加工作后,因为从事语文教学,我更爱看专业书籍和古代典籍,真正懂得“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涵义。书读得多了,就慢慢明白,读书如蜜蜂酿蜜,博闻强记,含英咀华,细嚼慢咽,才能唇齿生香。同时还应与书友交流辩论,探幽入微就会豁然开朗。
                                                     2
       与白天读书比较起来,我更爱在夜深人静的晚上看书。
       宁静的夜晚,泡上一杯热茶,洗净了双手,打开一本新书,吮吸着那淡雅的墨香,真的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读着,品着,如春蚕咀嚼桑叶,开始的时候,心还很宁静。慢慢地,那起伏跌宕的情节,那缤纷多彩的人物,那博大深沉的内涵,便搅得我心潮起伏,如傻似狂。这时的自己,仿佛置身于汹涌澎湃的大海,是一叶扁舟,在惊涛骇浪中时起时伏,却苦苦地难以找到它停泊的海港。
      读着,品着,有时实在太激动,无法再继续读下去,便熄了灯,轻轻地打开窗,任月色送来婆娑的树影,让清风送来夜虫的呢喃。不知不觉中,眼里竟是盈而欲落的泪水,不知是为自己,还是为著中人,随着深夜朦胧的水汽, 轻轻地滑落甚至浑然不觉。
      读着,品着,有时灵思泉涌,如火山爆发,便随手拿起几张纸,握着笔,飞快地写起来。平时苦觅不得的文字,无法表述的情感,此刻如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仿佛繆斯女神拍着我的肩膀,顷刻间成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读书,犹如炎热的盛夏置身于深林,凉风拂面 ,在大自然中找到心灵的归依。
    我读书,我充实,我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7: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碎片化的世界。她在这世界里打捞碎片,并以若如天外来客的异想天开将这碎片剪裁缝纫为唯一衣饰,这衣饰惊艳了世界的心,世界的财富。
这碎片是苗女的刺绣或曰绣品,即女红,女功,手头的针线活儿,在婆媳、姊妹、母女之间手手相传的“母亲的艺术”。这衣饰是楼上的拉姆和阴丹士林,旧的针线里复活了时尚的精魂,妖媚而兀绝。张书林让我立马联想到二张:张曼玉,张曼玉的妖惑。张爱玲,张爱玲的冷傲。张家的女孩子均容不得小视。

2
我见的最早的针线活儿,是母亲年三十夜为我赶做的一双布鞋,新鞋,鞋底结结实实刺着图案,仿若一口瓶子,插了两三株花枝,幼小的我并不懂。母亲讲是平平安安。又讲,啥都不打紧,平安健康最是好。后来有布纳的书包,书包上刺了好好学习四个字,很让同学羡慕。这书包大约用到小学快毕业,那时觉得土,给了弟弟还是妹妹。再后来是上大学,表姐送了一对枕套,一绣的长命百岁图,一功名富贵图。而后很多年,我穿的鞋垫皆是手纳的针线活计。鞋垫花样翻新,我总有手绣鞋垫垫底,舒坦而温婉。仿佛这人生的底子即此打定。

3
断续地也就有兴趣知了些有关这“女红”的知识。“女红”与“女工”谐音,“红”为“工”异体,颜师古注曰:“红亦工也。”“女红”又称妇功,《考工记》卷上“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是我们祖母祖祖母“容、言、功、德”之一。这德之表征为衣、帽、鞋、云肩、肚兜、眉勤、荷包、护书、挽袖、扇袋、暖耳及随身各项配饰。这手工表征为纺织、编织、缝纫、刺绣、帖布、剪纸、手绘、浆染诸项。这材料则大抵手针、色线、剪刀、尺钻、烙铁、针线包而已,简之极矣。而穿针引线则葱白、竹绿、桃红、湖蓝、橘黄花色万千,则山形香袋、圆形云肩、扇形荷包、条形挂件、葫芦形肚兜无所不能而天人合一、不露针迹。这“母性的艺术”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一朝为书林所斩获,则制之美央美仑,独步天下乎。

4
书林何以会走向丽江,泥于那些老旧光里沉静的绣片,而且那么早,那么青春,在我还是一个迷。也许即所谓冥冥之中注定,注定要有这样一女子来收拾那无数零落的精灵。也或许如她自己所说:“世界上所有创造奇丽而美好的事物的过程往往充满了世俗生活的磨难。”为了寻绣腊尔山,一个小女子在白露将至的时候,“从栖身的边隆小城坐十一个小时的大巴到达昆明,转乘火车二十个小时后抵达湖南怀化,然后坐五个小时的大巴到了边城凤凰……”第二天又坐三个小时的车才抵达绣花街,这中间的勇气是一般人难以鼓起的,这中间的巅沛流离又何足与人道:“湘西是我来过一百次的地方”这来,不是蜂涌而至的游,而是寻绣:“一家家敲开门问。”在这诱惑纷飞的时代,凡做成一件事,非“把时间过成铁锤”不可。

5
时间的铁锤是一群人帮衬着击打的。这真是一群日常生活的影像,每一桢都是书林式的,蜘蛛丝似的一种苦雨的味道 ,宛然张爱玲看京戏《空城计》:“锣鼓喧天中,略有点凄寂的况味。”她获得最多亦着墨最多的凤香,“我有些嫉妒胜枝,凤香只见过她一面,临终前打电话给她而没有打给我。”能说什么呢,物质的交易一时淹没了人性的成长。样衣工疯大姐生活过得像鸟儿一样,即是人人梦寐的北京她亦不屑一顾。疯大姐会不会是书林的一个梦生活?!店小妹桂梅有点傻呼呼,然而那样纯粹:“真讨厌啦啦啦。”一向看不惯书林稀奇古怪设计而又一味要做活嫌钱的皮鞋师傅后来突然便不做了。因为99岁的老父亲濒危于世:“陪家人度过最后的时间比赚钱更重要。这三位一同锤打时间的人会给书林以某种暗示的吧,虽然是手下的人。

6
为什么做裁缝?书林给我们讲的是东北大澡堂的觉悟,她终究没有脱光了衣服下到这人世的澡堂去,她在人们的哄笑声里落荒而逃,像一个妖魅逃进旧光阴。因她的世界是属于她自己的。一如张爱玲的嘉宝的草地,上面写明“私家重地,请勿践踏。”然则我不免悬想,裁缝每织就一件旧时光的新物件,会不会视同己出,她挂上橱窗了,晨夕晤对,她真的要变钱吗?或许对书林来说,孤独者需要孤独,她用针线享受着这孤独:“我要单独生活”。乃至于恨恨: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7
我向来糊涂于色彩。书林的辨识色染搭色的本事真让人咋舌。她是用彩色的眼,不,是色彩的心看待绣品,看待周遭的人,看待这喧嚣繁华。她的下笔又如此地斩 截,与那些绣品乃至于殷红的书的装桢设计相映成惊艳。一眼看破是张爱玲的本事,亦是张书林的本事。一枚纽扣的毫米之差,一堆绣片中的灵魂之作,是熟能生悟,亦是天纵灵异。

8
一件上好的衣饰有赖好裁缝。一本好书经由好针线的语言。书林的语言跟她的衣饰一样古老时尚,极富冲击力。“夕阳下,人与房子,俱垂垂老矣。”写八叶婆婆,可谓惜字如金,字字如金。说胜枝讲凤香最后的故事:“她们遥远得像章回小说的人物。”记当时当地苗女:“年复一年,她们已不复当年的水灵与清秀,苍老了,白头了,依旧坐在苗族小镇的路边,有的抽着水烟,有的热闹说笑。”这其中滋味莫可名状,是什么使苍老白头,不复水灵清秀。然则又能如何,依旧得俗世过日子。

9
书林讲,做衣服是有乐趣的。或如旧日的绣娘:“余自笄龄,昼夜有作。尝过夜分,柱灯代烛。及于为妇,未懈而续,或起或行,稍间而复。”我确信,她会将这"轻甜的快乐"进行到底,虽带着些“智力微弱的怨尤。”我也在想,这快乐总不免会大打折扣吧,比如因为稀有,因为交易,因为老之将至,因为遇人不淑:一件华美的睡袍被买走,可能“扔进衣帽间而永无出头之日。”进而想,或许如张爱玲看到的:“里面爬满了虱子。”则书林会不会伤心后悔,悔不该打碎了那一瓣瓣唯一,虽然剪裁了唯一。于是我想把张爱玲讲给胡兰成的话说给书林听:“驱使万物如军队,原来不如让万物解甲归田,一路有言笑。”张爱玲要说的是胡兰成论文过于严密,不如解散的好。我这里倒过来,好好的绣品,何以一定要做人嫁衣或华美的旗袍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7: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挣钱过日子

                                         飞翔

      1956年我国农村各地成立人民公社,让广大农民走集体道路,那个阶段,农民靠挣工分过日子。生活水平差,养儿育女多。
      1980年推出土地联产责任制,取消人民公社,让广大农民一边种好自己家的责任田,一边从事养殖业、跑运输、出外打工、经营小商店挣钱过日子。
      挣钱过日子,人人有压力。收入低的家庭,生活精打细算。收入高的家庭,进城买商品房居住,买小轿车风光,出门旅游享受人生。为了养家糊口,不知多少夫妻过着半年以上的分居生活,不知多少孩子依托爷爷奶奶看管,不知多少妇女远走他乡出卖色相换点钱。金钱指使着我们的言行,金钱统治了我们的灵魂。
      这样的社会,人们称为“金钱社会”。
      手机时代,你的话费用完了,马上停机。学生上大学,交不起学杂费,不发毕业证书。亲人患病住进医院,交不起住院费,医生根本不理睬你。老人不能挣钱养活自己,儿子、儿媳处处嫌弃。用上电灯、电冰箱、空调,交不起电费不送电。亲友之间来往,送礼不到断交,礼送少了心里不舒服。过年过节跟着形势跑,没有钱也要买点必需品。给小孩的打发从1元慢慢提升到了100元、200元、500元。儿子大了,必须成家,没有房、没有车、没有一笔彩礼钱,哪个女孩子乐意嫁给你?人走到了生命尽头,家里人喜欢按地方习俗,花钱办丧事,请道士开路,请乐队凑热闹,让你风风光光,安息在西天。
       市场经济,合理配备生活资源。谁有钱谁是吃香的人,谁没有钱谁是混栽了的人。“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世态炎凉,有钱为大。为我而活,自由自在。什么理想啊!梦想啊!没有那种背景,没有那种机遇,想也是白想。电视剧《梦想,越来越近》描写了赵氏家族在家乡办民生现代化农场的故事,于得利是赵家大姐夫,处处显得精灵,就是很自私。他为了多捞钱,负责养猪场,背着大嫂陈文秀,进低价小猪,结果造成天大的损失。为了竞争村长,他昧着良心,依靠岳母、姑母,编造大嫂的谣言,捕风捉影,偷梁换柱,针锋相对,硬是把陈文秀逼出了公司。陈文秀早年亡夫,带着一个不到10岁的女儿,为人聪明、心眼好,一心想实现公爹、丈夫生前的梦想——把家乡建成新城镇,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她牺牲了一切,赢得了人心,一边当好赵家公司的总经理,一边当好村长。这样的女强人稀少啊!
       假如先富裕的人,愿意帮助没有富裕的人,我们的农村一定有发展前途。假如地方工厂多,企业多,男女老少有事干,挣钱也不用发愁。事实是:种田养不活自己,打工没地方要。许多为生存焦急的农民,开口闭口就是“钱好用,不好挣。”
       我觉得:小孩子要从小学会吃苦,认真读书。青年人必须出门挣钱,学会节俭。中年人要看好家,尽力挣钱。老年人要发挥余热,在保养好身体的前提下,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者做点小生意挣钱。一个家庭,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困窘,谁帮助你?“一不靠天,二不靠地,人活一世,主要靠自己。”这句古语还有生命力,自己不努力,一生抱怨多。
       即使地方实现了小康社会,你家没有钱,没有读书人才,照样受人揶揄。靠吃低保过日子的人群,若没有假,那是生活很艰难的。如今的每个人每月的生活费最少需要500元,低于这个标准,你就是穷人。达到人均1000元,算得上是小康。
       挣钱的门道很多,就看你愿不愿意放下架子,愿不愿意吃苦。上了岁数的男人可以去公司当搬运工,去工厂、学校、超市当门卫,去医院当护工,去公路上当绿化工人,清洁工人。上了岁数的女人,可以去富裕人家当保姆,去医院护理病人,去公园干绿化,去街道扫地,管理厕所等。有资金的人可以开一个门市部,办一个早点摊,夜间烧烤摊。有技术的可以办一个维修店,养生店等。农民的生活出路就是积极出门打工,挣钱过日子。下岗工人的生活出路也是这样,自谋职业,挣钱养家。
       对照两个不同时代,广大百姓的生活还是跟随祖国的进步而进步,因人而异,因家而异,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幸福感。总之,生活大大提高,开支逐年进步。不去努力挣钱,抱怨做人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7: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作是辛苦的

                                                             作者:飞翔


      学生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是:“作文难,见了作文心里烦。”
      当了父母的人,又有多少人留恋写作文呢?
      小外孙女上三年级,开始写作文,她次次为难,常用手机问我“外公,这个作文题怎么写呀?”我回复微信“你想想看,写什么材料好?突出什么中心思想?先想后写是作文的过程,写完了回头修改是防止出差错的一环,马虎不得!”
       暑假里外孙女来我家玩,写作文总是请教我如何写?我告诉她“作文不要怕,养成阅读习惯,学习生活语言,构思要巧妙,不要抄袭别人的文段,坚持写下去,写多了就会写作文的。”
       回顾自己50年的写作经历,我感到写作实在辛苦,但往往给人精神和快乐感。拿路遥作家来说,他读书期间喜爱看课外书,对写作感兴趣。1973年大学毕业分到《陕西文艺》当编辑,1980年发表中篇小说《惊人动魄的一幕》,荣获第一届全国优秀小说奖,接着发表《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也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可是富有文学才华的路遥积劳成疾,在1992年8月不幸逝世,享年只有43岁。
      文学家鲁迅,生前写过许多杂文、短篇小说,在55岁就去了西天。
       作为作家必须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时时刻刻总在构思文学蓝图。一字一行泪,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用了十载写作修改而成的。写作的辛苦如种地的辛苦相似,没有吃苦的毅力,不可能走上文学道路。
       写书先要买书、读书。大凡作家身边,最大的财富就是一本本古今中外的文学书。不喜爱看书的人不可能与文学做朋友,不勤于动笔的作家,不可能成为第一流的作家。作家莫言,没有读过大学,甚至连高中也没有上过。他入伍后,是军营生活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有了作品才推荐上部队艺术学院学习。他能拿世界诺贝尔文学奖,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他从事文学创作,熬了多少个夜晚,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我敢于上网写作,得力于青年时期给报社投稿写作。25岁刚结婚,我每天早起晚睡,几乎每天要阅读,每天要写文章。从新闻稿件写起,不发表不泄气,经过一年多的苦练,熟悉了新闻写作的诀窍,找点子,写出报社需要的文章,结果闯关成功。眼下我选择文学写作,比写新闻难得多。每天写出来的半成品,让读者失望。常有人给我挑刺,冷言热讽,教我不好对付。我知道自己缺乏文学素养,缺少文学阅读,缺少推敲修改的习惯,目前写出优秀作品还很难。
        难,就放手吗?我不愿意。我是高考落榜就产生从事写作梦想的。1985年我自掏30元现金,参加《人民文学文学创作函授》学习,为期一年,每月写两篇散文或短篇小说。有负责的辅导老师给我点评,给我写回信。30年过去,我走进了地方作协队伍,乐意思考,积极写作,向文学的高峰攀登。文学创作虽然辛苦,当初苏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家,动笔时还是刚从战场上下来的一名身残战士呢!他凭着惊人的毅力,在双目失眠后,口述创作小说,给文学界增添了一颗闪烁的星星。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我学习的榜样!
         成语“熟能生巧”提醒我,世间的任何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不是靠天赋走向成功的,而是靠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走向成功的。吃过米饭的人应该知道农民的辛苦,阅读文章的读者也该知道作者的辛苦吧!
         我在散文《露珠》里说过:“别看露珠那么渺小,万物生长离不开她。”我就是一颗露珠,一定要在阳光下闪耀出自己的光泽,给禾苗做养料,让他们茁壮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8: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挣钱过日子

缺少文学阅读,缺少推敲修改的习惯,写出作品很难。

面对的是无限世界,知道选取哪些落笔来营造诗意,是一个优秀诗人的基本素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8: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瓦尔登湖》

读梭罗的《瓦尔登湖》,随之便有很多的感想萦绕心头。如果我大量复述书中的观念,可能会落入鹦鹉学舌、懒惰不堪的境地;如果我空话连篇,可能也会让人觉得我装模作样、无病呻吟、自视清高。但是,我可以在这本书的指导下,立足于我所处的现实生活,说说内心的感受,这样应该不会受到过多的指责。

             (一)生活于人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衣食住行,也可以按照梭罗在《简朴生活》中大致归纳的“食物、居所、衣物和燃料这几类”。如果人都满足于一种简朴的生活,那么所有的人不必充当一部劳作的机器、被生活所奴役,也无需在获得生活保障之后还去积累那些“过剩的物品”,而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自由的旅行、从事研究和观察上来,做一个有思想的自由者。事实上,梭罗独自一人来到如诗如画、静谧迷人的瓦尔登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自己建木屋挖地窖,自己开垦土地耕种作物,充分享受大自然的赐予与灵魂的自由,就是为了实验一种“诗意和远方”的生活。
              我惊叹于梭罗精细的账目,他在瓦尔登湖建造房子一共花销了二十八元一角二分五厘,他八个月的各类开支(含农场一年的支出、建造房子、生活日用等)一共是六十一元九角九分七厘五毫,出售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和打零工的收入一共是三十六元七角八分,亏空二十五元二角一分七厘五毫。我更欣赏他对时光的消遣和孤独的享受,他在《声音》里写道:“夏日里的早晨,照例洗浴之后,我有时会坐在洒满阳光的门廊里,从日出坐到中午,沉浸于缥缈的遐思,在环拥的松树、山核桃和光叶漆之间享受无人搅扰的孤独与静谧,由得鸟儿声声鸣啭,或是悄无声息的穿过我的房子。直到日落西窗。。。”他在《独处》里写道:“身边的大自然,淅淅沥沥的雨声,还有我房子周围的一切响声、一切景物,全都是无比美好、无比仁善的友伴,无以言表的无尽友情一下子涌上我的心头,像空气一般支撑着我的生命。”
             当然,这只是梭罗一个人的生活实验。对于其他的人来说,可以向往、可以通过读《瓦尔登湖》去感受他的这种体验,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养家糊口、住房、教育、医疗、人情世故,这些都让人闲不下来更逃离不开,至于旅行、从事研究和观察,都需要积累起足够的金钱之后才可行。但是,正如梭罗在《我居何所,所求者何》里所言,“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东西”?能不能过一种“简单,简单,再简单”、“简化,再简化”的生活?有几多人能够理解其中的真谛而又真真实实的去这样做呢?比如现在时兴起私家车,很多人确实需要,但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小城镇,更多的人未必真需要,它只不过是为了使自己少走几步路,还为了自己心理上的攀比;有人一方面买车代步,一方面却又下载计步软件去计量自己每天的步行。还比如,都知道大吃大喝不利于身体健康,最起码不利于肠胃的消化,但很多人习惯了当一个酒囊饭袋,尤其是拿公款吃喝时更觉得是一种“享受”和“荣耀”(实话说应该是一种作践和羞耻)。说到房子,有人住着一套,闲置着一套,却又抱怨房价太高。还有每个人的穿戴,只要符合季节、舒适得体、整洁大方就好,做到这一点很容易也很便宜,根本就用不着成千上万的花钱,但很多人的衣柜里挂着的很少穿戴的衣饰仅仅是因为他人也购买了。有人可能会笑话我这是“穷人”的思维,我认为这与贫富无关,而是涉及到一个人的消费理念是否文明、健康与科学,或者说与一个人的素质高下有关。按说,生活的需要是一种正当和必需的消费,不正当和不必要的消费就是多余的、浪费的。一切消费都是劳动所得,而所有的劳动是有尊严的、是付出了自己的心智和体力的,因此劳动最值得尊重、最值得珍惜,绝不能也不应该在不必要的消费中轻而易举的浪费掉。所有的浪费显然是无知的、可耻的,是对大自然的不敬,也是对劳动的不敬。
            所以说,简朴的生活,才是明智的生活。因为简朴,我们可以节约劳动、节约时间,解放自己的手脚、轻松自己的身体、升华自己的思想、放飞自己的心魂,从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二)读梭罗的《阅读》,你会不由自主的对“阅读”这种行为和习惯产生出最美好的的情感和最高贵的追求。请允许我在这里大量引用他的语言,因为再没有其他的语言比之更经典更纯粹更透彻。首先,在于他对文字和书籍的独特认识。他写道:“文字是最宝贵的文物,比其他任何艺术品都更加直指人心,更具有普遍意义。”“书籍是世间的瑰宝,是值得所有民族代代相传的产业。最古老的书籍,最优秀的书籍,自然应当在每户人家的书架上占据一席之地。”“书籍不光能传授智慧,还能传授宽广的胸怀。”读了这些后,我们还会觉得有什么东西比文字和书籍更显价值吗?其次,在于他对阅读的真知灼见。他认为:“以我之见,识字之后,我们就应该阅读最优秀的文学作品。”“须知经典何物,岂不就是人类最高贵思想的记载?经典是仅有的不朽神谕。”“有益的阅读,换句话说就是以求真的精神阅读真正的好书,是一种高贵的习练,比世风推崇的任何一种习练都更能磨砺意志。”“读书的时候,读者必须跟作者一样殚精竭虑,一样专心致志。”他对阅读轻松、浅薄的书籍深感愧怍和自责,认为“此种阅读使人目光呆滞,生气全无,所有智能皆遭麻痹,一天比一天迟钝。”止步于轻松和浅薄阅读的结果是,“我们的阅读,还有我们的谈吐和思维,全部停留在一个非常低的层次,只配得上侏儒和矮子。”再次,在于他对阅读的热切呼唤。他说;“至于那些形诸记载的人类智慧,也就是各代经典和各族圣经,它们并不会把任何访客拒之门外,只可惜放眼世界,人们为它们下的功夫实在是微乎其微。”“我们不需要贵族,要的是千村万落的高贵居民。”是啊,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都在哪儿呢?作为我们的伟大邻居,他们就在书店或图书馆的书架上呆着,只要我们走进去,就可以见到他们;只要我们跟他们握手,立马就可以交谈了起来。人人都可以通过阅读他们的经典之作而进入圣贤之门,人人都能够与圣贤为邻、为伍,这样的居民自然会高贵起来。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要让自己高贵起来,读书是第一步;要让自己真正高贵起来,读有益的书、读经典是第二步;而坚持读、养成阅读的习惯则是第三步。可以设想,那些家财万贯而没有读多少书的人是多么贫瘠、浅薄和可怜!真正的富豪一定是会赚钱、会读书也能够写书的企业家。一个高贵的民族必定是由习惯于阅读的国民组成,如果不读书,这个民族一定是个低等民族。不幸的是,很多人一年到头真的没读本像样的书,他们不是穷得连一本书都买不起,也不是忙得没时间读,更不是累得读不了书,而是根本就没想到要读书、更不觉得读书是人世间件必不可少的事情。他们一味陷入物欲的泥潭不能自拔、醉心于吃喝玩乐流连忘返,在他们的身上闻不到“花朵的芬芳”、尝不到“果实成熟的滋味”,倒是时时能闻到他身上缥缈的腐臭的味道,这相比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有如天壤之别。
           我庆幸自己喜爱阅读、坚持阅读,我更庆幸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拥抱阅读,所以我敢于把《阅读》多读几遍并记下其中的许多句子。

            (三)人离不开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和各种条件 。人首先要活下来,这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就这点来说,人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劳作以换取所需,久而久之,便习惯了终身为所需而劳作,忘记了还有其他。人还要与所处的环境互动,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与自然环境的适应与融合。人还要涵养自己的意识和精神,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观察世界、研究世界,懂得物质以外更广阔更深邃的天地。
              我有时容身于熙熙攘攘的大街之中,却突然间化身于半空之上俯视这个小镇上的林林总总;我一边坐在狭窄的办公室阅读、冥想,一边却又置身于远方游走。这种交错感让我觉得有两个“我”同时存在于自身。我不觉得痛苦、悲哀和失望,因为我同时会想到快乐和希望;我也不会觉得恐惧、苦难的可怕,因为这只不过就是一时的体验,而所有的体验都会变化多端,根本用不着去夸张更用不着停留于此。再说,人一天天朝着死亡迈进,有什么比死亡更值得恐惧呢?死亡虽说是生命的终结,但也只有死亡才能证明生命的短暂与宝贵,才能催促我们说:好好活着!这样看来,死亡是一种很可爱的存在。如果连死亡都变得可爱起来,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不可爱呢?有什么能超越生死两极呢?人最难摆脱的不是生死,而是纠缠于身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重重束缚而不得自由。我不想迎合人与人之间散发出的虚伪、愚昧、鄙俗的味道,更不想被心计、利益、义务所绑架,我宁愿孤独地与大自然为伴。渐渐老去的是我的躯体,我的生活也将一天天不堪自理,但我的精神永远朝气蓬勃,我的心地明澈如初。
             没有任何东西能永垂不朽。某一天我们会被上帝从地球上抹去,在历史的长河里也留不下任何印记,最终湮灭在大气中、尘埃里。我们思想和行动的重心到底放在哪里才算正确?似乎一切莫过于以“简单”为好。立足于“简单”,我们的人生就会轻松许多,如风吹过竹林,生命就这样从容而来消逝而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8: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活着就好
静处时偶尔会想到“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也许这个问题太深奥,思绪总在得不到要领之后回到原点上来——求生是人的本能,活着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根本无需问“为什么”,活着就是活着,活着就好。
         近日读《孔子家语》中的《困誓》篇,又让我想起了这个问题。《困誓》篇中记录了一段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对孔子说自己倦于学、困于道,想去做点别的事情(或事君、或事亲、或处家、或交友、或耕田)求得休息。孔子引用《诗》中的道理告诉他,人做每件事都是很难的,哪儿又能得到休息呢?孔子最后说:你看那一个个高高的、实实的坟墓,它才是人休息的地方啊。庄子在《大宗师》中也有言:“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可见,人活着本身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某种程度上说还是一件辛劳、痛苦的事情,人只有死了才能得到休息。
         既然如此,与其活着辛劳、痛苦一辈子,那么死去也许是一种不错的解脱,毕竟,求快乐也是人的本能,活着既然不快乐那么就以死来摆脱吧——显然,这是一种谬误。如果从人的本能出发去解释“人为什么活着”,很难自圆其说、让人满意,这是因为人的本能具有多样性;正如从求生和求快乐的角度去解释“人为什么活着”,就会发现两者是多么的自相矛盾。当人先天的本能不足以成为活着的全部理由时,那么就需要从人后天的理性中去寻找活着的依据。
         所有的生命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唯独在生命之中能够成形为最高贵的“人”,则不止是自然造化更是带着神谕而来的天命,这个时候,活着已经不是个人的私事和私权,而是顺应自然、遵循天命,所以活着就是敬天命。作为大自然中一个历尽生物进化而来的最高级种类,人延续自己、繁衍后代以致绵绵不绝,活着就是敬人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伤毁,孝之始也”,活着就是敬父母。所以,活着是人与生俱来的义务,这种义务与天同高、与类同大、与父母同尊。
         活着不是一个抽象的生命过程,而是加入到与这个生命密切相关的生活、工作、家庭、社会、自然环境中来的具体的实践。在实践中,有为父母而活着,有为孩子而活着,有为爱人而活着,这是为自己的亲人而活着;有为名誉而活着、有为利益而活着、有为地位而活着,这是为自己的追求而活着;有为理想而活着,有为信仰而活着,有为价值观而活着,这是为自己的精神而活着。。。不论为了什么,都是为一种责任感而活着,由此也成就了活着的意义。
        生命短暂且脆弱,活着弥足珍贵。纵然活着不那么容易也不那么好,但只要把活着看成自己的一种义务与责任,就无愧于生我者父母、同我者人类、养我者天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8: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老了
当我老了,累了,我就回家乡
从那繁华的都市
回到娘的身旁
回到我日夜牵肠挂肚的地方
那里有我织梦的巢,我得安下心来
慢慢回忆我那己逝的时光
我要像一个新生的孩子那样
重新去爱这片天空、爱这片热土
一直爱到老

我要在我最后的岁月里
做一回农人,做一个养蜂的人
我要在我的一亩三分地上
种上我爱吃的柿子、蜜枣、西瓜
还为蜂儿种些四季不谢的花
我要去完成我最后的梦
我要做一个地地道道的乡村人

我要不断地种花,不断地收蜜
不断地去求佛,我要活上一百岁
我始终相信,好人一生平安
我要花光我所有的积蓄
我要过好我的每一个日子
我要天天开开心心
我要做一个最幸福最快乐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8: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是最宝贵的文物,比其他任何艺术品都更加直指人心,更具有普遍意义


我一边坐在狭窄的办公室阅读、冥想,一边却又置身于远方游走。这种交错感让我觉得有两个“我”同时存在于自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9: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将来的某一天,我的孩子穿着我曾经穿过的衣服,系着我亲手制作并使用过的皮带,戴着我配戴过的项链,手上配着我亲手制作的手环,以另一番的桀骜与个性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该是怎样的一番百感交集?

日本人管这种经典的传承与致敬称之为古着
而我对其的理解,是用自己的双手去抚摸时光

左右无事的时候,我试图用自己的双手,去制作经得起时光考验的实用的美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9: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活着的状态,生存的形式,抽象出来,就成为一种姿势。晚餐后习惯到人民广场散散步,一部孝感的史志,就以浮雕的形式凝固成为历史。有战斗的姿势,有劳作的姿势,也有道德的姿势。身边如织的人流摩肩接踵,几十年,几百年后,我想,我们的后人们又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姿势来再现我们现今当下的生活呢?搓麻将,玩网游,坐茶馆,斗地主,钓鱼,旅游,听音乐,读书,摄影,爬山,搞收藏,不知还有没有雅俗与高低之分?

  刘国琼说:“文字是小众的寂寞。麻将是大众的热闹。在寂寞和热闹之间养一方水土活一方人。雅俗共赏,文字和麻将无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9: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顶种菜

     在小城居住久了,就会时常想起乡村那散发着湿润而芳香的土地。
     在农村生活了三十余年,也曾有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对土地自然就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尽管上帝没有让我成为一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没有让我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但对土地的这份情感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于是楼顶的几厢菜地,便成为了我体验田园生活、亲近土地的情感栖息地。
     我们如蚂蚁搬家一样,一包一包地将泥土运送到楼顶。然后,将小小的地分成几厢,把土坷垃一个个敲碎,并在地中间抽一条槽,槽底埋上一些鸡粪作底肥,再用土覆盖,洒上水,让干燥的土变得湿润起来。买来菜种,挖坑、撒种、填土。地中间种上茄子、青菜、辣椒、韭菜,地边上也不空闲,种上西红柿、紫苏、豆角、苦瓜、甜瓜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片小小的菜地竟也“包罗万象”。
    “丢下一粒籽,发了一棵芽……”,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便在黄梅戏那软绵绵的腔调里盼望着,等待着。不久,菜苗便争先恐后地地从土里钻出来了,细细的,嫩嫩的,就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好奇地打量着这个美好世界。它们张着两片嫩绿的小嘴,拥抱着和煦的阳光,畅饮着甘甜的雨露。楼顶上一片翠绿,使那曾经光秃、裸露的楼顶顿时便有了生气。
     一有空闲,我们便给菜浇水、除草、松土、施肥……辣椒、苦瓜、甜瓜、西红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赶趟儿似的开满了花。花里带着暧昧的味道,闭了眼,茎上、蔓上,仿佛已经满是果儿!豆角、苦瓜、甜瓜长蔓儿了,于是插几根竹棍,绑几根草绳,搭上半人高的架子。过了几天,它们的藤、茎、蔓便稀疏地牵绊在交织的绳上,像一张绿色的网,青得逼眼。   夏天的清晨起得早,第一件事便是提着水到楼顶给菜浇水。清新的空气,淡淡的花香,一阵阵沁人心脾。在楼顶转几圈,伸伸腰,踢踢腿,看看苗又长了多少,花又开了多少,那时会感到身心无比的愉悦。晚饭后,浇完菜,便提着个小凳子坐在架子下面,或看书,或聊天,花的脉脉香气不时阵阵扑来,使人感到一种田园的乐趣,一天的工作疲劳顿时消失。
     春种秋收,四季轮回,人闲地不闲。
     日子便在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的菜叶上默默流走。在父母的讨教、邻里的交流和自己的摸索下,我知道了“春种瓜豆、夏种黍、秋种花菜、冬种疏”,知道了“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处暑萝卜白露菜”,知道了不同的菜对土壤、肥料等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菜种法也不完全相同。
    自从在楼顶种了菜,每天便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了。在这拥挤喧嚣的小城里,在当前农药化肥培育出来的大棚菜泛滥的年代,能够吃到这种没有施过化肥、打过农药、口味纯正的蔬菜是很难得的,那种口味让我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时代,怀想起屋后那绿油油的菜园子和母亲在菜园子里侍弄的身影。
     春天一锄头,秋天一碗头。楼顶种菜,让我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更让我亲近着那日夜思念的土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9: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香雪到底经典在哪里
作家铁凝的短篇小说《哦 香雪》,首发在1982年第9期《青年文学》,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首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语文读本》第二册。
“把香雪作为铁凝为数不少的中短篇小说的一个核心人物”(王蒙语),香雪早已成为了我国当代小说人物画廊中的一个经典形象,但本文,还是以该短篇小说为主谈些想法。
作品首发时,并未引起大的社会反响,但却受到孙犁的特别青睐,他在给铁凝的回信(83年初公开见报)中写道:“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
同时也得到了冯牧、唐弢、王蒙等文学大家的“偏爱”,并被《新华文摘》《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相继转载,还被改编成电影,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那么,这篇当初险被埋没,后来又如此受欢迎,给铁凝带来极大声誉的短篇小说,其经典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
一  尺水微澜 摇曳多姿的情节设计
作品总体架构简洁玲珑,景象清新。故事以台儿沟小站为背景次第展开,依次描写了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姑娘们挤在车站看稀奇。“不停不停,不停不停”的绿色长龙,“携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到底还是在路过台儿沟车站时停了一分钟,对于沟里的一群十七八岁地漂亮姑娘们来说,这是从未有过的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于是,她们得以见识“妇女头上别的金圈圈”“皮书包”“房顶上那个大刀片似的”玩艺,比指甲盖还小的“那块手表”,有特别好感的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尽管她们早早地到站迎候,尽管她们克服了火车的呼啸和震颤造成的害怕和恐惧,尽管她们踮起了脚跟、伸长了脖子、扒着前面的朋友的肩膀,但毕竟是隔着车窗又仅有一分钟,所以她们的发现还是极其的有限,很快“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也还是没搞清“车上在哪儿烧水喝,城里人一天吃几顿饭”等日常生活问题。真好,这就有了姑娘们回家途中热烈的争吵和对下次车来时再看个究竟的美好期盼。
第二个场景:姑娘们在车窗外做小买卖。姑娘们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等土特产的篮子,在车窗外踮起脚跟,伸直双臂,和和气气地跟旅客们做买卖,换回山里人少见的挂面、火柴、发卡、纱巾、尼龙袜……她们一边做买卖,一边向旅客打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香雪问到: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的人,泡沫塑料铅笔盒得多少钱。
第三个场景:香雪为了笔盒错上了火车。寒冷的深秋,香雪和他的伙伴们照例去车站做生意,但车窗全都关闭着,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往前走,忽然,她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东西——铅笔盒,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能拿到。她断定那是靠窗的那位学生模样的姑娘的后,就果断地敲起了玻璃,姑娘误以为她要卖鸡蛋,抱歉地冲她摆摆手,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于是,他朝车门跑去,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片刻,火车开动了,香雪为了那只铅笔盒被动地乘上了火车,她走到胸前校徽上有“矿冶学院”字样的姑娘旁边,红着脸说明来意,对方也红着脸要把笔盒送给她,临末,香雪收下了笔盒,把四十个鸡蛋连同篮子留在了车上,并在西山口站下了车,连夜步行三十里山路回家。
作品的主框架就是如此的简洁,但要就这么写来,难免高速路上飙车一般的单调,远不及大山深处盘山路上驾车的紧张、惊险、刺激。房子牢不牢,框架最重要,该作品的框架是牢固大气的;房子美不美,看点在装修,该作品同样就美在个性化的装修上。作品的情节设计曲尽其妙,远非飞瀑直下,一览无遗,而如幽谷小溪,曲曲折折,时隐时现,闻声时隐形,现形时匿声,一个小道具“文具盒”如草灰蛇线,逗得读者是心如鹅毛撩拨,欲止不能,欲罢不行,直到一气读完,还如同饥渴不曾稍解。看来作者是深谙“文似看山不喜平”的。
如在第二个场景的描写中,写车边做买卖就做买卖呗,可作者却写到,香雪为打听清楚一个文具盒的价格,竟追着开动的火车跑了好远好远,完了,连他自己都觉得:这行为是多么的可笑啊!就是这可笑的行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作者宕开一笔,轻轻“摇摆”一下:香雪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远在十五里地之外的公社上学,它是“小地方、穷地方来的”不多的学生之一,同学们的日常言行使她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她的同桌有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还经常在她面前“哒哒作响”的摆弄,每回看着爸爸为自己上学亲手制作的文具小木盒,就想:我要是能够有个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那该多好啊!就是这一“摇摆”,为第三场景中,香雪不顾一切地跨上火车,执意要换回铅笔盒的举动轻妙伏笔,使得故事的衔接严丝合缝,情节的发展水到渠成,作品的结构浑然天成。
作品情节最吸引人的,还是第三场景中的香雪从西山口站下车,连夜返回台儿沟的片段,真可谓尺水微澜,摇曳生姿。
这里,香雪的宝贝文具盒已经换到手,她急于回家,急着要赶三十里的山路,又是夜晚,因此,本无太多内容和太大的扩写空间,可是作者却魔术师一般的写得这般充实、如此迷人。
首先,当写到“但他还是果断的跳了下来”后,作者并未马上写她如何赶路,而是倒回去,补写了香雪在车上是如何真诚地跟大学生交换文具盒的情形,以及下车前一刻,众多热心人如何替她担心、如何挽留和帮他出主意等内容之后,再才写置身寒冷、空旷、黑夜笼罩下的西山口站中的孤单的香雪,是如何的胆小害怕,如何的不敢迈步向前。这时,一轮满月升起来了,香雪正好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大山里小站中美丽的夜景(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的),也正好端详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好好看一下的铅笔盒:淡绿色,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深情地把玩着长期渴盼终于得到的铅笔盒,心中充满了甜美的滋味,似乎寒冷的夜风也柔和温暖了许多,之前所有的辛劳都一扫而空,他站起来了,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是可爱的铅笔盒,明天上学时同学们可能会有的惊喜,给了她巨大的精神力量。
按说,小说现在可以直趋结尾:香雪鼓起勇气,一口气狂奔三十里铁道线,回到夜色笼罩下的台儿沟吧。可是作者偏不,而是舒缓了节奏,写起了香雪的心理活动:夜色里,月光中,大山原来这样的迷人,月亮原来这样的美,核桃树原来这样美……台儿沟,生我养我的家乡也是这样的美吧……未来的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不用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些……憧憬着家乡美好的未来和未来家乡人美好的生活!
香雪也并非不懂山里人生活的艰辛,她也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想想眼下:四十个鸡蛋没了,娘还指望着它过生活,自己的学费是爹做木工活辛苦挣来的,回去该如何给双亲一个交代呢?从来诚实,不知骗人的香雪犯难着!她在小溪边蹲下来寻思着、回忆着……最后,追求山外美好生活的勇气鼓舞了她:“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 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娘会相信的……”她捧起溪水洗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头发,重又回到铁道上。
这下,小说该直扑结尾了吧,也不!因为香雪要穿更为令人恐怖的隧道,读者的心再次悬了起来,于是引出了“枯草辟邪”的民俗,显示了作品的地域特色,丰富了作品的内容。香雪“将草茎插在小辫里”,然后就朝隧道冲去!
这下,小说该收尾了吧,还不!而是更加的出人意料。一路伴着草间不知名的小虫的鸣叫,香雪专心地赶路,走出了多少里,她也不知道。突然,他看见前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道上蠕动(她并没有感到害怕,大山里民风淳朴,自她来到这个世界上他还没有见过拦路打劫的坏人,要怕的也只是山中的野兽)——她的伙伴们在她被火车拉走之后,也都没有回家,而是沿着铁路“找”她来了,当他们互相辨清了对方之后,片刻之间,立在铁道上,各具情态,一个个都像雕像一般!古老的群山也被这一幕感动的颤栗不已!温暖的真情就是人类真正的家呀!
情节的设计上,作者在主题框架下所做的这些摇摆,就如同一首乐曲在主旋律上所作的变奏,使得乐曲更加的华丽和丰满。
二  清丽明亮 善良温暖的情感流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篇小说是感人的,真是感人!靠的就是那份“情”,那情,大山一样的厚重:那情,老寨一样的质朴;那情,山风一样的清新;那情,溪水一样的甘甜;那情,有如月光般的纯洁、又似山泉般的清澈,给人家一般的温暖!衬托得令人伤感的是:当今,我们混迹社会,不少人穷于应付,长于周旋,假面示人,于是有人呼唤“理解万岁”;人与人的密度越来越大,心与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物质文明越来越近,“那情”却与我们渐行渐远,不管你多么的不舍,何等的无奈!
正如孙犁所言,“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这儿所谓“诗”,我的理解就是“美好”,就是流淌在作品中的温暖美好的人情和人性。
1   敞开胸怀,热情拥抱外面的世界。“每逢列车疾驶而过,她们就成帮搭伙地站在村口,翘起下巴,贪婪、专注地仰望火车”,并因此兴奋得你推我挤,为有所发现而互相捶打,还娇嗔的快乐地尖叫。
2         洗脸梳头,真情袒露美好的自己。每逢车要来,她们“扔下豌就开始梳妆打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如果人人由里到外总是以美好示人,以美好融入社会,那么,这个社会当然也就是美好的,人生也就会富有诗意。
3         玩笑打闹,不变的是同龄伙伴的友情。她们相邀去车站看过稀奇之后,归途中也斗嘴、也打闹,也起哄,也逗乐……但无论吵得怎样厉害,分手时大家却仍是十分友好!
4         纯真质朴,能净化人心和世界的美好情感。“假如挂面是十斤,凤娇一定抽出一斤再还给他,”凤娇觉得,“只有这样才対得起和他的交往。”这跟我们现在在生活中时常遇到的短斤少两不同,“凤娇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是是那样的真纯。站在车窗外的香雪,“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受骗”“你望着她那洁净的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如同红段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这不就是纯真质朴等美好的东西在净化着人的心灵世界,从而也净化着人类社会和宇宙世界吗!
5         对比衬托,光芒四射的真诚友爱。同样是文具盒,读初中的有些小朋友们不知贫穷为何物,更不知贫穷的原因,所以因“小木盒”轻笑香雪,正好体现出孩子们年幼无知,争强好胜的质朴天真,而“矿冶学院”的大学生红着脸,一定要把文具盒送给香雪,恰表现出她对香雪真诚的理解和友爱,也许是被香雪的真情所感动,也许是对香雪的贫穷处境的同情,也许是对香雪美好追求的支持和鼓励,也许——一切美好的情感都在也许之中。
6         抱不平,许心愿,令人落泪的善良心地。香雪在西山口临下车时,许多好心人替她担忧,帮她出主意,当“北京话”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住在车站时,她替凤娇委屈,想象着凤娇的的一厢情愿将化为泡影,满腔热情将付诸东流,凤娇还蒙在鼓里,“她感到一点委屈”,这是多么真纯的情感,多么善良的人儿。当香雪体悟到台儿沟的贫穷令别人瞧不起的时候,小小的心里立即有了美好的愿景:火车上的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家乡虽然贫穷,但香雪却感恩养育自己的大山,而且有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这是多么美好的心灵、难能可贵的品德!
7         生生死死不离分,山里伙伴重友情。“对了,今儿台儿沟发生了这样的情况,火车拉走了香雪。”香雪在车上只专注于换取文具盒,一时到没顾到什么担惊受怕的,大概也不知道火车到底会把她拉多远,因为她是第一次乘火车。可是自“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凤娇,我怎么办呀!我可怎么办呀!’”的那一刻起,她的这些伙伴们可就受惊了、傻眼了、受苦了:寒风中,她们在车站焦急地商议,或者互相的埋怨、责怪,就是一筹莫展、毫无办法,最终,还是凤娇带队,借着月光,大伙沿着铁道——追!不找到自己的姐妹,我们誓不回家!可苦了这些伙伴们哟,
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无激烈的矛盾冲突,就是火车鸣叫着开进了大山深处,现代文明唤醒了藏在山村姑娘心中的精神向往或说美好的追求。故事也简单,十七岁的香雪,跑了三十里的山路,用四十个鸡蛋,换来了她期盼已久的泡沫塑料铅笔盒。作品真正感人的,还是流淌在其中的美好情感。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一下子似乎还难以把握,这种情感正如美国朋友对铁凝所言:“你知道你的小说为什么打动了我们?因为你表现了一种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这东西又是什么呢?这就是铁凝面对世界的善良之心和温暖情怀。合上作品想想看,作品中的所有人物都是何等善良,人与人之间都是何其温暖,温暖才是人类真正的家园那!
这情感之所以令人温暖,感到美好,就因为他真诚、质朴、厚重,总是清新、透明,绝无污浊、滞涩,让人感到美好和甘甜。
三  本色自然 富有诗意地呈现主题
固然,思想感情就是作品的主题,如此说来,上文岂不是已经说了,其实不然,经典的作品往往能做多种的解读。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孙犁“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的评价之外,我们再看王蒙作何评说,从铁凝早期的作品中,“我们不是都或隐或现地看到香雪的一双善良、淳朴,充满美好的向往,而又无限活泼生动的眼睛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善良的眼睛流露的是“善良之心”。“铁凝还在成长,她很敏锐,颇能全方位地运用他的生活素材与感受积累,她当然不止靠天真浪漫的本色。她的香雪式的难能可贵的对善与美的追求是她的长处。但她不能老是用一种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处理复杂得多的题材。”王蒙在肯定铁凝的“对善与美的追求”的同时,对她的创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看丁帆与齐红的解读:“铁凝的作品,永远充满着那种缓缓流淌的情愫,永远有一种撞击人的心灵的力量存在。寻找并表现生命长河中的纯净瞬间是铁凝作品的灵魂。”无论中外古今,“那些个‘生命的纯净瞬间’仍将是(并最终是)震撼人的心灵苏醒人的灵魂的东西,它是一种超越地域国界,超越时间的精神力量。”《哦香雪》发表近二十年后,谢友顺还说:“我特别看重她对人类生活中残存的善的发现,并把这种发现视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精神事件。”放在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背景之下,铁凝在发现人性中的善,积攒生活的希望,并以此来对抗日常生活中日益增长的丑陋和不安方面,是有着积极地独特的贡献的。最后我们来看一下雷达的解读,他在肯定了铁凝早期作品的上承沈从文,中继孙犁的艺术风格特点后说道:“他不善于写政治、经济内容浓厚的现实关系,而善于写道德和情感范畴的微小波澜”,“她从不大声疾呼,痛心疾首,她总是含着微笑看生活,看美也看丑……读者期望于铁凝的是,在关心灵魂的同时关心大千世界的沉浮变化,在钟爱‘真诚’的同时更加钟爱‘真理’,树雄心,立壮志,向大手笔学习,把广阔而巨大的生活波澜攥到你的小手心里。”
好呀,如此之多的评论家,都无一例外肯定着铁凝作品的“诗”“善”“真诚”的主题,同时也曲折地表达着各自的“一些想法”。我也常常在想:人们常常欣赏的念叨的“比大地更宽广的是蓝天,比蓝天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那么,文学作品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描写人们的精神追求,到底算宏大呢还是微小呢?另外,放在1982年那个年代看,作品也触及着重大的社会现实题材:改革开放对偏远封闭的大山区的有力冲击,对山里人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有力影响,揭示了改革开放席卷广大乡村的不可阻挡之势。只不过是作者没有直接像政治家那样站在高处“大声疾呼”而已,若真是那样,那铁凝还是作家吗?那她所写的还叫文学吗?作者是通过抒情诗般的意境和众多精彩的构图,“文学”地反映着“激荡”的社会生活,艺术地表达着时代的主题。只不过是没有与“改革”作正面的撞击罢了。
我个人觉得,其实,铁凝的创作真是非常“当代”的,真的是“文章合为时而作”,从最初的在农村插队时歌颂劳动和丰收的诗歌创作;到表现社会转型期新旧价值观念冲撞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到“冲击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鉴赏经验”,有些生不逢时而没能由当代批评触及核心的《玫瑰门》;到视男性仅为一种社会存在对男性懒得瞥一眼还极尽嘲讽的《对面》;到家庭情趣、历史沧桑和女性的生存和命运的汇集,并流淌着普泛的宗教情怀的《大浴女》;到取材历史,对民族和历史充满敬畏之心的《笨花》;再到近些年的创作看,她一直拿在手上的是人生、人性和人情。她所写的都是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大潮的涌动而不断变化和演进着的极富“当代”特征的人生和人性,人生和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被时代的大潮一次次冲得东倒西歪之后,大浪淘洗之后更为闪光的东西,就是铁凝不辞艰辛,披尽黄沙,为读者、为社会、为人类奉上的闪闪的“真金”。
不过,《啊 香雪》客观地揭示改革开放对农村、对山里人生活等的影响和冲击这一现实主题,在当时年轻的铁凝可能还不是一种“自觉”,但当一个作者真诚地投身社会,融进百姓生活之中,浑身已被现实生活浸透之后,那么,她的思想,她的行为,她的创作,能不满含生活的原汁原浆原味吗?《哦香雪》,就是当年我国短篇小说盛宴上的这么一道佳肴,更是铁凝近四年河北农村生活的结晶之一,是她主动热情拥抱农村生活的产儿。“香雪”这部作品,是热爱生活,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正值青春花季的铁凝的“惊人一跳”,她就是以这种带着点稚气的气质和形象,以这种创作风格,闪亮地登上中国的当代文坛的。
情节的安排靠学习和思考,美好的情感靠人性的修养和良好的熏陶,主题的捕捉靠生活的投入,当年的铁凝创作“香雪”时已是具备了这三样的,客观上写出这一文质齐备佳作的自身条件是具备的。
“主旋律简洁明快而又变奏华丽”的情节设计;对象征着高贵人性和文化良知的善良之心和温暖情怀的颂赞;被作家敏锐的观察、机灵地捕捉和艺术地表现所揭示的现实生活的发展主题,共同诠释着“香雪”的经典。几十年来,作品仍以其纯净的诗情、清新的意境、美好善良的人性和人情,为人们所忆及。
没有爱情,同床会异梦,夫妻也反睦;没有友情,同室会操戈,兄弟也相残。什么是诗意的栖居,当我们的环境到处都山清水秀,月白风清,阳光灿烂,当我们的人与人之间都充满友情、温暖、坦诚和善良,那不就是诗意的栖居吗?台儿沟不就是这样的吗?香雪们不就是这样的吗?物质生活的宁静和精神生活的浪漫,不就是诗意的栖居吗?人性的高贵和文化的良知,不都是人类孜孜以求,为之努力奋斗的吗?“香雪”捧给我们的不正好就是这些瑰宝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19: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活着的状态,生存的形式,抽象出来,就成为一种姿势。晚餐后习惯到人民广场散散步
长年浸润,岁月沉淀,终至练达,行文走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7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电话:389-2345588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2, 2024-5-1 23:30 , Processed in 0.109216 second(s), Total 6, Slave 4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