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楼主: hui2019

生命的意义——作者:蒋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15: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曾答应陪我去看海

亲爱的
你曾答应陪我去看海
在走完青春的末路
牵着我的手
静静的,静静的听海的声音

当尘世的距离愈来愈远
我渐渐忘记你的誓言
渐渐忘记你的模样

有一天我会老去
请不要悲伤
亘古的隧道有我为你点燃的泪光
她是第一朵纯洁的笑容
有洁白的牙齿
还有可爱的目光

有一天我的眼神不再清澈
请不要怀念
青涩的校园有我轻轻飞过的痕迹
蝴蝶般翩翩多彩

亲爱的
人生短暂
我只会忘记痛与悲伤
所有的苍茫也无法跨越
那些黑夜下的城墙

我不是战士
无法拼尽所有的力气
收拾战场
我不是智者
无法猜透你内心的呼喊

亲爱的
我只记得
你曾答应陪我去看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16: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走,如果你是生命存在地意义

走过村庄和粮食
走过四季的秩序
我这样一个人行走

独自行走需要一种精神
需要一种信仰
需要一种忍受
需要一种坚持
走进夜色中央
走进内心深处
诗意的感受
点缀沉默而寂静的平原

沿着弯曲的人生
我不停地行走
不停地遭遇
阻挡、困难与失去

在时光中央
我不能止步
我不能停止行走
行走是我的使命
行走是我的宿命之痛

我的行走
有一种细小的声音
走得太远的人
已经无法在春天到来之前返回花朵

我长久这样行走
是不是一种灾难?
是不是一种执着?
时光描述着我的形象
时光描述着花朵的形象
时光描述了四季的形象和色彩
时光描述着你深情的目光

我固守内心对大地的眷恋
固守对神的敬畏
固守生命对大地的感恩
固守岁月的短暂
固守诗意的抒情

站在我的怀念之上
远望你的身影
湿透了我的目光

是否一切都已经走过我们的青春
归入沉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16: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21世纪初风行一时的关于“文学终结论”现象、引发了关于与“读者之死”的热烈讨论为着眼点,试图还原“上帝之死”、“人之死”、“作者之死”、“读者之死”的本真面貌,以厘清不同立场上对于的“人”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上帝之死,人之死,作者之死,读者之死
21世纪初的“文学终结论”以《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发表的一篇名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还会存在吗?》为滥觞,引起了专家学者们对“读者之死”这一文学现象的关注。那么,读者到底有没有死亡?带着疑惑,追本溯源,文章试图对“读者之死”的理论基础与逻辑起点做一点梳理工作,供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一、尼采:上帝之死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第三卷第108节中第一次明确地说出“上帝死了”。他写道:“上帝死了(Gottisttodt),但是,人们同样也会提供千年之久的洞穴来展示它的幻影。”尼采指出,由于上帝、本质、真理等超验物不再有助于人类文化进步,所以它们不仅失落了,而且还被有目的地废除了。上帝死了,是我们谋杀了他,因为我们拒绝信仰上帝。尼采的“上帝之死”不仅反映了宗教领域内上帝信仰的失落,还特别指出了道德领域内道德价值观念的堕落和对永恒不变真理的摈弃。
首先,尼采深刻地指出人创造了上帝,上帝只是一个幻想、一个假定,是人的异化。他认为摆脱“现象世界”的彼岸的“真实世界”根本不存在。他说:“我所创造的上帝,是一件人工品,是人的妄想,如同一切诸神一样!他是一个人,仅是一个人和自我的可怜的碎片。真的,这种灵魂是从我自己的灰烬和热焰中引出来的。他不是从彼岸来!”
其次,尼采认为基督教仇视人的生命本能、人的价值和理想,它是生命的对立物,是一切堕落的根源。“上帝死了,你们天天进的教堂是上帝的坟墓!”尼采从讨伐上帝开始,他自命为杀死上帝的“凶手”。在《快乐的知识》中,他借助一个狂人的故事发出上帝早已死亡的讣告。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他又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来宣布上帝的死亡。尼采明确指出上帝只是一个假象,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几千年来,人们虽然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力图证明上帝的存在,但“上帝存在的最大理由就是他的不存在”。尼采一而再,再而三地敲响了上帝的丧钟。
在尼采宣布“上帝之死”后,人作为主体取代了上帝,成为自身的主人,恢复了自我的尊严和权力,不再迷信于上帝的神力,彻底否定了设定终极价值与意义的上帝,从而人有了自己的选择,成为有价值意义的创造主体。
尼采竭力让人们决定自己的命运,恢复人的自由和尊严,倡导人类应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奋发有为、富于创造等。尼采的“上帝之死”使理性代替了信仰,批判的精神取代了盲从迷信,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创造出了一个关于人作为主体的神话。
二、福柯:人之死
继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之后,福柯又石破天惊地宣布了“人之死”,举起了反人本主义的大旗,在学术界引起了一片哗然。毋庸置疑,福柯之“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人,“人之死”也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死亡。在他的语境里,“人”指概念的人,或者是作为信念和知识型的人,是“作为初始的和有深度的实在,作为所有可能的认识之难弄的客体和独立自主的主体。”福柯的“人之死”是作为知识、自由、语言和历史来源和基础的主体之死,是古典理性主体权威统治的终结,人类学主体主义王国的覆灭。在早期排除知识主体和权力主体的情形下,晚期福柯从伦理、审美的维度上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型的自由的主体,促成了一种作为艺术品的人诞生。
福柯的“人之死”可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首先,人杀死上帝,是为了取而代之。海德格尔曾指出“如果上帝从超感觉世界的权威地位上消失,那么这一权威地位总是仍然被保留着……而且,空位需要被重新占据,现在被驱逐的上帝需要被别的某物取代。”在《快乐的知识》中,尼采明确指出“我们岂不是必须自己成为上帝。”因此,对现代人的批判实际上是对另一个上帝的概念化进行批判。笛卡尔哲学标志着主体的崛起,“我思”的发现实际上表明了上帝在中世纪具有的作为世界之源的功能已经让与人了,“我思”成了“我在”。但是,在康德和黑格尔完成了这一任务以及尼采宣告这是一个文化事实以后,福柯才体悟到上帝之死必定蕴含着起绝对作用角色的人的死亡。
其次,“人之死”这个断语表明,当代西方知识方向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颠覆了人和主体曾经占据、作为现代思想关键焦点的中心地位。尽管马克思的经济分析与尼采的道德谱系学都发现了“人”这一范畴的不充分性,但福柯认为,正是人文科学的真正发展才证明了现代人道主义不仅充满局限性,而且是昙花一现,会像画在沙滩上的面谱一样消失。
福柯果敢的宣布了人的死亡,这是对人类学主体主义的讨伐,对笛卡尔、尤其是自康德以来200多年西方哲学传统的先验意识哲学和主体主义的批判。
三、罗兰·巴特:作者之死
在福柯提出“人之死”后,罗兰·巴特又于1968年发表的《作者之死》中,发出了一个语惊四座的声音:作者死了!宣告了与文本为父子关系的作者的死亡。其目的就是要弘扬读者的地位,倡导新的文本观,从而触发整个西方理论界的争论与思考。文本没有了作者,意义不再有源头,因此它也就不再受单一意义的支配。“作者之死”口号式的宣言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和福柯、拉康在哲学界高倡“人之死”、“主体死了”相呼应,巴特把矛头指向作者。他宣布了“作者之死”,在话语领域中争取实现自己的乌托邦理想,因为人们虽然不能摆脱外在权威的束缚,却可以在文本中尽情地狂欢:一切都是文字的游戏,在字里行间快意地游走着、解构着,不再有什么意义的起源和什么判断的标准,这些以“作者”的名义存在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在《作者之死》中巴特不仅不承认作者是作品意义的决定者,而且认为要想使文学科学化,就必须牺牲作者本人,因为“写作是对任何声音、任何起因的破坏。写作,就是使我们的主体在中销声匿迹的中性体、混合体和斜肌,就是使任何身份——从写作的躯体的身份开始——都会在中消失的黑白透视片”。
其实,巴特所谓的“作者之死”并不是抹杀作者的存在,而是对作者存在的权威性提出质疑,即对造就这种权威的社会意识形态提出质疑。“作者之死”代表的是在强大的语言学理论面前,传统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本质与权威分崩离析的命运。“作者之死”消解了作者的权威和中心地位,其创作意图、思想观念、生活经历、形成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心态等都不再成为阅读的焦点,读者不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作者设定的内容和意义,他成了作品的主人以及自己阅读活动的主宰,按照自己的方式对作品进行阅读、解释或者批评,获得对他来说属于这部作品的意义。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作者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都显得无关紧要,作者的阐释只是阅读体验受欢迎的构成成分之一。对作品的阅读成为一种游戏,这是一次阅读的革命,也有人称其为“读者的新生”,这也正是罗兰·巴特颠覆作者权威的目的所在——“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这里的“读者”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指自由的读者,对作者权威的否认实现了对阅读者的一种尊重,读者获得了阅读的自由。
“作者之死”的提出,是罗兰·巴特由结构主义转向解构主义的宣言。他以解构主义的反主体性主张,颠覆了作者的主宰地位,彻底解构了以作者为中心的文本世界,意味着作者观的消解与重构,读者的地位得以弘扬,从而读者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文本也产生了多元化的意义,读者成为了新型的作者。
四、现代:读者之死
现代人提出的“读者之死”,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死了”。从表面上看来,“读者之死”的观点与尼采的“上帝死了”、福柯的“人死了”和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一脉相承,仿佛是合乎逻辑的推演,因为“死”都是这些词组中的核心词,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这一命题是前者的延伸,毕竟内在的联系比较明显。但我认为,“读者之死”这一带有中国大陆特色的观点其实与本世纪初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学终结论”、“文学理论终结论”那场论争有着紧密的关联。
世纪之初的“文学终结论”,使众多人参与了对文学的未来的思考。人们普遍认为,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文学之为文学,就在于它是以语言为媒介,是别的东西替代不了的,因为语言能够给创作者与读者带来现代图像所难以带来的丰富的想象空间。语言文字是超越了一般媒介的一种媒介,它能够调动起作家与读者所有的生命体验,会在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内心幻化成无数种图像,而不只是一种固定图像,这就超越了电视或电影等视觉艺术的图像模式。因为当代消费社会下的大众文化对“读者之死”这个文学场域的内在命题进行着外在的话语渗透和强化。它为标准虚无和不确定的意义场制定出一个虚拟的概念体系和话语分析边界,人为地导致了“读者之死”这一命题的类型化。
“读者之死”的观点也与当下不容乐观的阅读现状有着紧密的关联。刘朝谦教授曾对大学文学院的170名在校本科生做过一次专项调查,其中仅有1%的学生完整读过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只有5%的人完整读过其中之一部。部分学生接触中国四大名著是通过动画、电视、电影等图像叙事方式。而事实上,读者之死并非是指读者实体读者数量上的“锐减”或“消亡”,而是文学活动读者的话语权无限增值与消费文化意识形态共同铸造的理论事实。“读者之死”与“上帝之死”、“人之死”、“作者之死”构成总体性的话语符号链,意味着文学经典的平面化祛魅,以及读者阐释权无限扩张后出现的价值认同危机。同时,消费文化的审美意识形态又以“民主式”阅读表象浸透着市场规律的无形操控,从外部把个体审美体验摄入到体制化的虚拟同一性中。这就必然导致了读者这一文本意义的参与者和建构者在文学大生产下的整体失语。许多理论家也为此开出了“药方”,如马尔库塞的“大拒绝”,阿多诺的“否定主义美学”,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贝尔的“新宗教”,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巴赫金的“对话—整合”理论等,均试图挽回这一趋势。然而,对之进行逻辑陈述是一种努力,但如何在话语实践中真正拯救读者之为读者的合法性危机,还原文学阅读的厚重质感,依然待定。也许,拯救本身就是多余的。
五、结语
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再到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又到了现在的“读者之死”,下一个是谁之死呢?其实在尼采宣布“上帝之死”,即那个作为伦理主体的、设定了终极价值意义的道德形象的人之死时,就内在地决定了建立在其基础上“人之死”、“作者之死”以及“读者之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17: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苍茫无所似, 意来无一字。

独步长山水, 高天接厚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19: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难风雨故人来,在满眼繁华落尽,华发苍颜的时候,又遇见多年以前的朋友,还那样真诚相对,也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19: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夜,不眠;思念,展开;心儿,读你——



       翻开你的首页,读到你的回眸。你似人间四月天,粉面含春,笑靥珑玲,百变身姿,起舞弄影,让云儿停步,花儿失色,月儿含羞。那如天降少女的青春艳丽、纯真高洁、羞涩娇柔,翩翩于纸上,鞠手可亲。你是如此的美丽迷人,你是如此的赏心悦目。读你就像徜徉在花的季节,有着月季花的气质,有着芙蓉花的高洁,有着梅花的坚强,有着桂花的芳香。你的倩影仿佛艳过青山含笑,碧水如烟。有时,你似一缕阳光,温柔明净,恬淡舒适;有时,你似一泓清泉,至甘至蜜,清澈澄净;有时,你似三月细雨,淅淅沥沥,落地无声;有时,你似片片白云,一片白云,一点相思。


       闭眼默读。闻,有花之清香,听,有鸟之鸣唱,看,有舞之旋律。

你就是这样一部奇妙的书。——


       有时,你如一句句婉约的词句,平仄相映,琅琅入口,包含着多少离愁,字字相思,催人心酸,叫人流泪;


       有时,你犹如别样精致的散文,飘荡着荷塘月色的清香,细数着廊桥之梦的浪漫;


       有时,仿佛是一段精美的哲理美文,有着娓娓道来的人生感悟和心语随笔。细细读之,叫人陶醉其中,豁然开朗,心灵升华。


       有时,你亦如一部长篇小说,有着博大的宽容和真诚,有着迷人的高贵和成熟,有着催人奋进的坎坷和努力,每一个情节,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悬念,都让人心驰神往,跌宕起伏,浮想翩翩。


       有时读之,却如同读到一封用泪水作墨填写一封伤感情书,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记载着多少缠绵梦幻,记载着多少思念与祝福。



       读你,心,几许甜蜜,几许惆怅,几许浪漫,几许思念,几许固执,几许希翼。今夜,读你入眠。你在梦里,美丽起舞,我在梦里,抒情歌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19: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似水的月色里

是谁的身影

自远古飘然而至

如行云流水般

空灵飘逸

又是谁

携一缕清风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倾诉着柔情的呢喃

柳梢依恋着你飞扬的水袖

清风吹拂着你温婉的笑容

莲花含羞的低头

眷恋着秋波般的明媚

清新飘逸的你

独自倚栏遥望着远方

手中的一壶清酒

饮不尽满腹的思绪

清丽脱俗的你

隽写着亘古永恒的缠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20: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之前
今天之前,我的马背已经开始褶皱
无论生命之年轮多么的沧桑
而我依然能背负起重重的行囊
在几千尺的高空还是几千空里的海面上
我仍然可以振翅飞翔

今天之前,我的头发已经开始脱落
无论生活之色彩多么的凌乱
而我依然能涂描募壮丽的山川
在几十里的森林还是几十丈外的泥土间
我仍然可以奋力向前

昨天,我几乎一夜未眠
仿佛身子直沉入萧索的深峡
在山涧中,听见了半空中刻碑的声响
把疲倦和恼汹成怒,刻入陡峭的石头里
用全部的忏悔写就了前言
将忍无可忍留作了后记

今天,我撕开生命的河流
一半流水给了昨天
一半流水放逐向未来
把绛紫色的悲哀沉淀到河底
在潮起云涌的河床上
以灵动和辛酸之感触动笔端
将斑驳的红在生的图章上
烙上海棠花影

今天之前,我什么都要忘记
忘记缄默的烟卷和颤抖的酒盏
忘记脚后一寸土地和一尺登台
甚至埋藏在孤城深处的一把古琴
我用已死的秋虫和残卷的落叶
来慰藉过去的不幸以及被我怀念的逝者
今天之后,我将不在提及
我所将要走的,仅仅就是一米阳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20: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口诵儒经眼瞟银,

如花笑靥照娼门。

哥哥妹妹同行客,

何必胡言哄草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20: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红楼梦,里面生生死死的场面恨多恨多,但是都不能够激起我都同情,唯独在黛玉焚稿处每每肝肠寸断、落泪不止,我欢喜着她的欢喜,悲伤着她的悲伤,还有谁比这妹妹走的凄凉而孤苦无依,她魂牵梦萦、情定三生的宝哥哥在和别的女子同拜天地。
  人生若只如初见,愿宝黛初会就各自转身,两两相忘,省却那滴不尽的相思血泪抛红豆。愿宝黛在邂逅时刻谈笑自若、百无禁忌的刹那心动凝固,不能前进一步亦无须后退百里。
  想起英台与山伯的楼台相会,执手相看泪眼还只是无语凝噎的哀痛,而末了双双化蝶已是惨烈,好端端一对天作佳偶却只能黄泉相见,惟留幽怨的传说流于后世,怎一个凄惨了得。
  人生若只如初见,愿英台与山伯初会的时候就以同窗好友相称,不能亲密无间亦无须躲避远离。有情不必终老,暗香浮动恰好。无情未必就是决绝,只要能够记着,初见时彼此的欢笑。
  有时候,很天真地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自己会不会重新来过,那么多的遗憾,那么多的积怨,会不会化解在相逢一笑中,想着想着,却发现已经泪流满面。
  希望,有那么一天,不经意的相逢,你我的笑容真挚还一如当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20: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琴棋书画诗酒茶,当年件件不离它。如今古事皆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20: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法国名著《小王子》中一个有名的寓言故事,我曾读过无数遍,但仍然是直到2011年才明白这一点。
  面对着5000朵玫瑰花,小王子说:“你们很美,但你们是空虚的,没有人能为你们去死。”
  只有倾注了爱,亲密关系才有意义。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流行空虚的“亲密关系”,最典型的就是因网络而泛滥的网恋。
  我们急着去拥有。仿佛是,每多拥有过一朵玫瑰,自己的生命价值就多了一分。网络时代,拥有过数十名情人,已不再是太罕见的事情。但我所了解的这些滥情者,没有一个是不空虚的。他们并不享受关系,他们只享受征服。
  “征服欲望越强的人,对于关系的亲密度越没有兴趣。”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荣玮龄说,“没有拥有前,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拉近关系的距离。但一旦拥有后,他们会迅速丧失对这个亲密关系的兴趣。征服欲望越强,丧失的速度越快。”
  对于这样的人,一个玫瑰园比起一朵独一无二的玫瑰花来,更有吸引力。
  然而,关系的美,正在乎两人的投入程度和被驯服程度。当两个人都自然而然地去投入,自然而然地被驯服后,关系就会变得那么亲密,让一个人的生命变得更充盈、更美好。
  但是,无论多么亲密。小王子仍是小王子,玫瑰仍是玫瑰,他们仍然是两个个体。如果玫瑰不让小王子旅行,或者小王子旅行时非将玫瑰花带在身上,两者一定要黏在一起,关系就不再是享受,而会变成一个累赘。
  切记:一个既亲密而又相互独立的关系,胜于一千个一般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会把我们从不可救药的孤独感中拯救出来,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种救赎。
  如果不曾体验过,你就无法知道这种关系的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20: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伊人以去无踪迹,空留余恨谁人知?叹罢举盅欲畅饮,奈何翁中酒已空。欲向邻家酒肆沽,又恐夜深惊人梦


万里河山秋主色
一天星斗月为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20: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          嘲
                艰辛岁月瞬息过,
                此生多难感蹉跎。
                入世无才书恨少,
                立业愚昧碰壁多。
                仰头但见天星笑,
                诸事无成岀未可。
                归来池阳作酒徒,
                只将余兴寄山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20: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系在田下

人人都有两分田

忙于世事的田

所以活着

躬于心间的那分田

于是有了苦与乐


春华秋实,转换着耕耘与收获

寂静空灵,观照了雨雪和阳光

累,依然系在田下


系着的丝带

有的

迎风飘扬

有的

打着结儿……


系在田下的,便是累

累,总是系在田下

人,皆累

累,就得好好地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7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电话:389-2345588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2, 2024-5-22 07:16 , Processed in 0.153953 second(s), Total 6, Slave 4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