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作品交流] 性的色彩 茉莉花自拍照2011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7-10 19:48:24 | 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0 20:08:28 | 看全部
我觉得,我还是不要懂什么叫艺术为好!!!:dizz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0 20:18:24 | 看全部
我不懂艺术.打酱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0 21:39:46 | 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OUFA 于 2012-7-10 21:41 编辑

艺术与色情有时是很难区分的 要看什么人,用什么样的心态, 什么样的角度,去看 有时还要看什么样的人的内心素质 文化程度 艺术与欣赏的的角度和氛围 直至到那一个国度和什么样的传统教育都有直接的关系........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艺术风格 一种表现形式 大家可以看 也可以评头论足 相信大家都能有或多或少的感觉和震撼....这就是她存在的价值
     喜欢第一张和第三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0 21:54:44 | 看全部
人体艺术本来就光明正大,怎么就违反版规了?因为暴露人体?不暴露人体暴露其他物件那也算不上人体艺术啊!懂的人欣赏美,不懂的人才会满足感官刺激,才是真猥琐真下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0 22:00:54 | 看全部
顶一个。什么是艺术?那要看的懂的人来看,看不懂的人只看个热闹而已,那么还不如上成人网站去看,所谓的违规与合法,我想也只是某些人的一种托词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0 22:04:14 | 看全部
难道你自己的自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0 23:42:47 | 看全部
呵呵  楼主应该这样说  这是花蕊麻烦看清楚点儿: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08:21:04 | 看全部
7月9日,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的纪念日,国家博物馆同时推出意大利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的新闻报道播出时,现场展出的米开朗基罗著名雕像大卫·阿波罗生殖器部位被打上马赛克。然而,对于央视这一做法,众多网友表达了不同意见,比如,网友“自然茧破茧而出”认为,“既然这个新闻片段是专门做艺术品的,怎么能这么不尊重艺术品?谁在遮谁的丑?”当日15点54分,新闻直播间播出此新闻复播时,大卫·阿波罗身上的马赛克已经被去除。
  正方
  公共频道
  要有马赛克意识
  公共频道毕竟不是艺术品鉴赏频道、付费频道或者其他性质的频道,其统一的播出“标尺”就是文明、健康、无视觉上的感官刺激。特别是公共频道讲究就是“公共”,面对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的这种参差不齐的受众群体,播出的新闻画面就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差异性和观众的视觉感受,而不能单纯以艺术为名来代之所有观众的观念。艺术品可以尽情展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但是艺术作品更多地应当在艺术馆、博物馆中展示,在特定的环境中品味。当在公共频道因报道需要出现一些画面时,还是要注意社会效果,尽可能减少对观众视觉上的刺激。比如,对于大卫·阿波罗、维纳斯等此类艺术品,在公共频道出现时,一些重点部位就必须打上“马赛克”,这也是一种公共规则。
  笔者以为,对于那些以裸体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品,需要全景欣赏的请到博物馆,而不是在公共电视屏幕上观看,电视屏幕呈现的应该是公众能够普遍接受的影像,如果出现一些需要特殊处理的画面时,却对这些敏感画面不加处理,就可能会让这些画面有些不雅。或许,有人认为笔者此番论述是小题大做,或许也有人认为在开放的时代,这种观念有些迂腐,但是,平心而论,将裸体雕像的生殖器呈现在电视机前,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还有艺术价值可言吗?此外,我们不能因为有网友反对在播放雕塑艺术品画面时打上“马赛克”,就放弃这一基本的原则,公共频道永远是公共的领域,维护公共的信誉和品质将是长期追求的目标。
  所以,央视新闻频道没有理由放弃这一基本原则。作为公共频道,就是要体现公共的品质,即便是艺术品也需要讲究“出镜”的方式和方法,考虑到观众的感受,而不宜一股脑儿地端上来,或者随意放弃自己的原则而“屈服”于网友的质疑,让观众感到这种做法有些太随意、有些“乱弹琴”。
  唐卫毅
  探究
  展示艺术形象
  没必要遮遮掩掩
  讲分寸,重尺度,应该分什么事情,假如涉及到重大的政治事件,突发的恶性事件,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央视完全有必要进行特殊处理和报道,而对于一个大卫裸体艺术雕像,有必要这么紧张兮兮吗?作为一个艺术品,我想,在当今这样一个已然比较开放的社会,公众还是能够接受得了的。试想,现在的媒体如此丰富,传播渠道这么广泛,人们对于什么大尺度的东西没见过?况且这又不是真人秀类的行为艺术,干吗那么拘谨呢,如此犹抱琵琶半遮面,到底是在遮丑,还是矫情呢?
  其实,在我们这个社会,真正丑陋的阴暗面实在是太多了,它们根本就拿不到阳光下面来。而大卫裸体像作为艺术的化身,能够公开地走入国家博物馆,俨然,展示的是美感,呈现的并不是丑陋,央视何必又替大卫羞羞答答、忸怩作态呢!
  诚然,央视的出发点可能完全是好意,是出于对部分公众的考虑,是为了照顾一部分人的负面情绪,这点我们非常理解。我想说的是,很多东西应该因事而异,区分对待,媒体努力去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是必须的,正如广电总局推出限娱令一样,我们就表示非常支持,因为当下的某些娱乐节目确实存在水准低、哗众取宠、浮躁低俗的缺陷,限制或叫停是令人称快的。
  而大卫裸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名家名作,想必再怎么样,也低俗不到哪去,所以,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向公众展示艺术形象,没什么不妥。从网络上呈现的负面声讨来看,央视在新闻首播3个多小时后作出改变,新闻直播间播出此新闻复播时,大卫·阿波罗身上的马赛克已经被去除,足以说明央视完全可以放开直播,没必要遮遮掩掩,为艺术蒙羞!
  庞凤山
  反方
  对待艺术
  应怀敬重之心
  米开朗基罗著名的全裸雕塑作品《大卫》该不该打马赛克?有网友质疑:依此角度,宁波大剧院前的那尊大卫裸雕,是不是该穿条短裤呢?以后得给维纳斯戴胸罩了?
  《大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的传世之作,闻名世界,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堪称无价之宝。如今国内外不少酒店、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都有类似的仿品,以显品位。
  如果新闻打码只是因为播出内容可能有伤风化或对观众造成负面影响的话,那就有点庸人自扰了。既然是艺术品,就应该毫不保留地用艺术的眼光来对待,应该怀尊重之心,而不应该遮遮掩掩,大不了当时拍的时候不拍下半身,那也比打马赛克好呀。试想,看得懂的孩子打了马赛克也看得懂,不懂的孩子去掉马赛克他也看不懂的。
  好在央视在新闻首播3个多小时后就作出改变,该新闻在复播时,大卫·阿波罗身上的马赛克已经被去除。对于“马赛克”之争,央视可能也有自己的理由,我们也没有必要将它放大。只是对于艺术,我们可以不懂,但不能亵渎;不能“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呀,更何况只是一个雕塑!如此马赛克遮掩,岂不是此地无银,到底是谁在遮谁的羞呢?
  马龙华
  延伸
  分级制度
  才是最好的马赛克
  一者,视频内容打上马赛克是新闻编辑的基本原则,只要编辑觉得可能影响受众审美、有伤风化或对观众造成严重的负面情绪,就有选择打码的权力。
  二者,电视传播受众与博物馆展览的受众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普适的,后者是相对专业的,就譬如一些生殖健康展,在展厅当然无须任何遮羞布,但上了电视屏幕就显然未必适合公开播出。
  三者,中午时分打码的新闻在时隔三四个小时后就去掉马赛克,熟悉电视新闻编辑的都知道,这是一个重新剪辑编辑、报播制作的过程,起码说明节目对网络民意相当重视,这样的反应速度与互动姿态,于严肃新闻节目而言,确有值得激赏之处。
  眼下的纠结是:打上马赛克,艺术欣赏者不乐意,不打马赛克,节目编导有失职之虞。说到底,还是因为电视电影缺乏起码的分级制度所致。因此,一旦遇到大卫·阿波罗的时候,保守或开放都各有各的道理。类似的纠结,并不鲜见。今年4月份热映的《泰坦尼克号》,几秒裸戏引发的舆论喧嚣,连美国导演卡梅隆都深陷其中……反思到最后,或轻或重的“审看权”备受自由裁量的拷问,而分级制度再次成为制度缺失的“阵痛”。
  影视分级制度的缺失,直接导致马赛克不知往哪儿打、删戏的刀子不知往哪儿下,最后的结果就是缺乏一个操作的“准星”。今年1月30日,博纳影院宣布将自行制定“观影分级制度”。遗憾的是,个别影院的分级制度,虽然初衷良善,并不能扭转审查中的集体尴尬。事实上,欧美早建立了电影电视的分级制度,随着多元价值的碰撞与对垒、审美与道德标杆的动态演进,内容分级已成为文化传播的大势所趋。
  分级制度才是最好的“马赛克”。影视审查的程序正义有案可稽,才有内容传播的目的正义可期。
  邓海建
  三言两语
  ●央视向来比较谨慎保守,对于央视的这种中规中矩式的“独家风范”我们也是非常理解的,拥有数以万计的庞大收视人群,影响力非同一般,肯定要考虑负面影响。
  ——韩伟军
  ●从坚持播出“惯例”在敏感画面上打上“马赛克”,到“屈服”于网友的压力去除“马赛克”,不过3个小时的时间,相信央视新闻频道内部在如何操作上也会有些争议。可以理解,因为网友也是意见不一啊!
  ——谢宏
  ●作为在国内外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央视新闻频道,在播出画面敏感部位上打“马赛克”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做得没错。
  ——修宁
  ●观众的文化素养不同、欣赏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决定着公共频道要尽可能避免出现一些不雅的画面,或者不宜“出镜”的画面。
  ——梁格
  ●虽说很多的裸体雕塑、裸体油画都是艺术品,甚至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但是作为公共频道,将敏感部位直接在电视画面上播放出来,还是有些影响观众的视觉。其敏感部位在公共频道的电视屏幕上放大并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反而会让观众感到“不艺术”。
  ——孟飞
  ●对于央视的这一做法,网意汹涌,质疑媒体心中有鬼、不懂艺术,终于重播的时候马赛克消失了。可真是说不清楚啊!
  ——柳俊烟
【编辑:段红彪】
参与互动(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08:21:45 | 看全部
正版财神爷 发表于 2012-7-10 21:54
人体艺术本来就光明正大,怎么就违反版规了?因为暴露人体?不暴露人体暴露其他物件那也算不上人体艺术啊! ...

7月9日,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的纪念日,国家博物馆同时推出意大利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的新闻报道播出时,现场展出的米开朗基罗著名雕像大卫·阿波罗生殖器部位被打上马赛克。然而,对于央视这一做法,众多网友表达了不同意见,比如,网友“自然茧破茧而出”认为,“既然这个新闻片段是专门做艺术品的,怎么能这么不尊重艺术品?谁在遮谁的丑?”当日15点54分,新闻直播间播出此新闻复播时,大卫·阿波罗身上的马赛克已经被去除。


  正方
  公共频道
  要有马赛克意识
  公共频道毕竟不是艺术品鉴赏频道、付费频道或者其他性质的频道,其统一的播出“标尺”就是文明、健康、无视觉上的感官刺激。特别是公共频道讲究就是“公共”,面对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的这种参差不齐的受众群体,播出的新闻画面就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差异性和观众的视觉感受,而不能单纯以艺术为名来代之所有观众的观念。艺术品可以尽情展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但是艺术作品更多地应当在艺术馆、博物馆中展示,在特定的环境中品味。当在公共频道因报道需要出现一些画面时,还是要注意社会效果,尽可能减少对观众视觉上的刺激。比如,对于大卫·阿波罗、维纳斯等此类艺术品,在公共频道出现时,一些重点部位就必须打上“马赛克”,这也是一种公共规则。
  笔者以为,对于那些以裸体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品,需要全景欣赏的请到博物馆,而不是在公共电视屏幕上观看,电视屏幕呈现的应该是公众能够普遍接受的影像,如果出现一些需要特殊处理的画面时,却对这些敏感画面不加处理,就可能会让这些画面有些不雅。或许,有人认为笔者此番论述是小题大做,或许也有人认为在开放的时代,这种观念有些迂腐,但是,平心而论,将裸体雕像的生殖器呈现在电视机前,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还有艺术价值可言吗?此外,我们不能因为有网友反对在播放雕塑艺术品画面时打上“马赛克”,就放弃这一基本的原则,公共频道永远是公共的领域,维护公共的信誉和品质将是长期追求的目标。
  所以,央视新闻频道没有理由放弃这一基本原则。作为公共频道,就是要体现公共的品质,即便是艺术品也需要讲究“出镜”的方式和方法,考虑到观众的感受,而不宜一股脑儿地端上来,或者随意放弃自己的原则而“屈服”于网友的质疑,让观众感到这种做法有些太随意、有些“乱弹琴”。
  唐卫毅
  探究
  展示艺术形象
  没必要遮遮掩掩
  讲分寸,重尺度,应该分什么事情,假如涉及到重大的政治事件,突发的恶性事件,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央视完全有必要进行特殊处理和报道,而对于一个大卫裸体艺术雕像,有必要这么紧张兮兮吗?作为一个艺术品,我想,在当今这样一个已然比较开放的社会,公众还是能够接受得了的。试想,现在的媒体如此丰富,传播渠道这么广泛,人们对于什么大尺度的东西没见过?况且这又不是真人秀类的行为艺术,干吗那么拘谨呢,如此犹抱琵琶半遮面,到底是在遮丑,还是矫情呢?
  其实,在我们这个社会,真正丑陋的阴暗面实在是太多了,它们根本就拿不到阳光下面来。而大卫裸体像作为艺术的化身,能够公开地走入国家博物馆,俨然,展示的是美感,呈现的并不是丑陋,央视何必又替大卫羞羞答答、忸怩作态呢!
  诚然,央视的出发点可能完全是好意,是出于对部分公众的考虑,是为了照顾一部分人的负面情绪,这点我们非常理解。我想说的是,很多东西应该因事而异,区分对待,媒体努力去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是必须的,正如广电总局推出限娱令一样,我们就表示非常支持,因为当下的某些娱乐节目确实存在水准低、哗众取宠、浮躁低俗的缺陷,限制或叫停是令人称快的。
  而大卫裸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名家名作,想必再怎么样,也低俗不到哪去,所以,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向公众展示艺术形象,没什么不妥。从网络上呈现的负面声讨来看,央视在新闻首播3个多小时后作出改变,新闻直播间播出此新闻复播时,大卫·阿波罗身上的马赛克已经被去除,足以说明央视完全可以放开直播,没必要遮遮掩掩,为艺术蒙羞!
  庞凤山
  反方
  对待艺术
  应怀敬重之心
  米开朗基罗著名的全裸雕塑作品《大卫》该不该打马赛克?有网友质疑:依此角度,宁波大剧院前的那尊大卫裸雕,是不是该穿条短裤呢?以后得给维纳斯戴胸罩了?
  《大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的传世之作,闻名世界,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堪称无价之宝。如今国内外不少酒店、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都有类似的仿品,以显品位。
  如果新闻打码只是因为播出内容可能有伤风化或对观众造成负面影响的话,那就有点庸人自扰了。既然是艺术品,就应该毫不保留地用艺术的眼光来对待,应该怀尊重之心,而不应该遮遮掩掩,大不了当时拍的时候不拍下半身,那也比打马赛克好呀。试想,看得懂的孩子打了马赛克也看得懂,不懂的孩子去掉马赛克他也看不懂的。
  好在央视在新闻首播3个多小时后就作出改变,该新闻在复播时,大卫·阿波罗身上的马赛克已经被去除。对于“马赛克”之争,央视可能也有自己的理由,我们也没有必要将它放大。只是对于艺术,我们可以不懂,但不能亵渎;不能“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呀,更何况只是一个雕塑!如此马赛克遮掩,岂不是此地无银,到底是谁在遮谁的羞呢?
  马龙华
  延伸
  分级制度
  才是最好的马赛克
  一者,视频内容打上马赛克是新闻编辑的基本原则,只要编辑觉得可能影响受众审美、有伤风化或对观众造成严重的负面情绪,就有选择打码的权力。
  二者,电视传播受众与博物馆展览的受众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普适的,后者是相对专业的,就譬如一些生殖健康展,在展厅当然无须任何遮羞布,但上了电视屏幕就显然未必适合公开播出。
  三者,中午时分打码的新闻在时隔三四个小时后就去掉马赛克,熟悉电视新闻编辑的都知道,这是一个重新剪辑编辑、报播制作的过程,起码说明节目对网络民意相当重视,这样的反应速度与互动姿态,于严肃新闻节目而言,确有值得激赏之处。
  眼下的纠结是:打上马赛克,艺术欣赏者不乐意,不打马赛克,节目编导有失职之虞。说到底,还是因为电视电影缺乏起码的分级制度所致。因此,一旦遇到大卫·阿波罗的时候,保守或开放都各有各的道理。类似的纠结,并不鲜见。今年4月份热映的《泰坦尼克号》,几秒裸戏引发的舆论喧嚣,连美国导演卡梅隆都深陷其中……反思到最后,或轻或重的“审看权”备受自由裁量的拷问,而分级制度再次成为制度缺失的“阵痛”。
  影视分级制度的缺失,直接导致马赛克不知往哪儿打、删戏的刀子不知往哪儿下,最后的结果就是缺乏一个操作的“准星”。今年1月30日,博纳影院宣布将自行制定“观影分级制度”。遗憾的是,个别影院的分级制度,虽然初衷良善,并不能扭转审查中的集体尴尬。事实上,欧美早建立了电影电视的分级制度,随着多元价值的碰撞与对垒、审美与道德标杆的动态演进,内容分级已成为文化传播的大势所趋。
  分级制度才是最好的“马赛克”。影视审查的程序正义有案可稽,才有内容传播的目的正义可期。
  邓海建
  三言两语
  ●央视向来比较谨慎保守,对于央视的这种中规中矩式的“独家风范”我们也是非常理解的,拥有数以万计的庞大收视人群,影响力非同一般,肯定要考虑负面影响。
  ——韩伟军
  ●从坚持播出“惯例”在敏感画面上打上“马赛克”,到“屈服”于网友的压力去除“马赛克”,不过3个小时的时间,相信央视新闻频道内部在如何操作上也会有些争议。可以理解,因为网友也是意见不一啊!
  ——谢宏
  ●作为在国内外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央视新闻频道,在播出画面敏感部位上打“马赛克”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做得没错。
  ——修宁
  ●观众的文化素养不同、欣赏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决定着公共频道要尽可能避免出现一些不雅的画面,或者不宜“出镜”的画面。
  ——梁格
  ●虽说很多的裸体雕塑、裸体油画都是艺术品,甚至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但是作为公共频道,将敏感部位直接在电视画面上播放出来,还是有些影响观众的视觉。其敏感部位在公共频道的电视屏幕上放大并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反而会让观众感到“不艺术”。
  ——孟飞
  ●对于央视的这一做法,网意汹涌,质疑媒体心中有鬼、不懂艺术,终于重播的时候马赛克消失了。可真是说不清楚啊!
  ——柳俊烟




【编辑:段红彪】



参与互动(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08:23:43 | 看全部
◥宇君共舞◤ 发表于 2012-7-10 22:00
顶一个。什么是艺术?那要看的懂的人来看,看不懂的人只看个热闹而已,那么还不如上成人网站去看,所谓的违 ...

前天,央视新闻频道报道在京展出的著名裸体雕塑“大卫·阿波罗”时,以马赛克遮住雕塑的敏感部位,引发热议。昨天下午,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新闻官表示,央视或是为保护最敏感的观众群体,可以理解。至于为何考虑为雕像打马赛克,央视未给出官方解释。记者就此事采访央视新闻频道宣传人员时,对方未对此事进行回应,“这是一个普通的新闻报道,我未得到授权对此进行回应。”


  □事件回放
  央视马赛克引热议
  7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馆庆之际,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文物管理与开发司联合举办“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展览作品包括“文艺复兴三杰作品”——达·芬奇的木板画《别号“乱发”的女性头像》、拉斐尔的木板画《自画像》和米开朗基罗的大理石雕像《大卫·阿波罗》。
  前天中午11点49分,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出名为《北京国博百年馆庆:文艺复兴名家名作亮相》的报道,雕像《大卫·阿波罗》敏感部位被打上马赛克。报道一出,随即引发热议。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辛可发微博说,“裸体雕塑是西方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用来表现历史事件、故事、思想、情绪等,也表现身体的健美、情爱和性感等,没有淫秽的含义”。网友黄女士称,“作为国家性媒体,如此敏感而小心翼翼地‘保护’少儿,是不是一种让人害怕的过度保护?”
  也有网友表示此举尚可理解。李女士说,中国讲究含蓄美,“在公共媒体公开播放全裸雕像似有不妥”。
  当天下午3点54分,新闻直播间复播此条新闻时,已将画面中的马赛克抹去。
  □现场调查
  市民观展未感不妥
  昨天中午,国家博物馆北16展厅外,近40位参观者正排队等候进入展厅。参加完高考的天津艺术类考生小杨说,“听说《大卫·阿波罗》展出,难得与大师作品亲密接触,就趁着暑期来京一睹为快”。对于马赛克风波,小杨说,“难以理解,在东西方文化加速交流、融合的时代,此举难免让人觉得国人思想封闭”。
  《大卫·阿波罗》雕像前,张女士正给11岁的儿子介绍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看展的同时介绍作品,可以让孩子形象地了解那段神话”。听说央视播此雕像打上马赛克,张女士称,“儿子的学校也会开设两性教育的课程,大方接受并欣赏西方雕塑美,本是件好事儿,‘马赛克’实属多此一举”。
  国家博物馆方面表示,此次展览不仅是迄今为止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反映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内容的专题展览,也是意大利送往国外的高水准的“文艺复兴”展,有些展品是首次离开意大利。展览展品的保险总价高达3亿欧元,是国博百年历史上引进展览中展品价值最高的国际交流展。
  此外,还有部分媒体误传央视播出的马赛克画面为著名雕塑《大卫》。对此,国家博物馆方面表示,参展作品为《大卫·阿波罗》。
  □意方回应
  尊重感谢央视报道
  昨天下午,意大利驻华使馆新闻官表示,雕像的隐私部位被打马赛克,或许是中央电视台为保护最敏感的观众群体所作出的选择,“我们对此表示尊重,也很感谢他们的报道”。
  新闻官介绍,此次展览的举办,经意中双方多年准备,可让国家博物馆的各个年龄段的参观者欣赏到文艺复兴时期,世界艺术史上最高形式表达的经典之作,属于第一个“完全意大利模式”在意大利国土之外呈现,将在国家博物馆展览整10个月。此后,位于罗马的威尼斯宫国家博物馆也将提供类似的展览空间,以展示中国的文化作品。
  □档案·此“大卫”非彼大卫
  大卫·阿波罗:《大卫·阿波罗》是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塑作品。题材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神——阿波罗。阿波罗是希腊神话十二主神之一,是主神宙斯与暗夜女神勒托所生之子,阿尔忒弥斯的孪生哥哥,全名为福玻斯·阿波罗,意思是“光明”或“光辉灿烂”。米开朗基罗的这件作品所刻画的阿波罗严谨封闭,严守古希腊的美学观和规范,追求完美无缺的理想美。
  大卫:《大卫》是一座立像,高5.5公尺,是在一块被人损坏过、没有雕刻家再敢于动手的、闲置了近半个世纪的巨大大理石上雕刻而成的。米开朗基罗刀下的大卫是一个充满着旺盛生命力,有着必胜信念的健与美的英雄形象。1501年,米开朗基罗秋天开始创作,至1504年完成。在佛罗伦萨,这座雕塑一共有三个,原作被放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中。
  □对话专家
  马赛克或不代表央视整体立场
  京华时报:您赞同央视打马赛克的处理方式吗?
  蔡志松(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不建议媒体对作品打马赛克。大卫·阿波罗雕像作为一件艺术品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媒体播出应该尊重艺术,尊重艺术品所表达的思想。
  京华时报:打马赛克是否会影响观众对大卫·阿波罗雕塑的理解?
  蔡志松:会有影响。大卫·阿波罗是最鲜明展示兴盛期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特点的作品之一。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打马赛克有碍于人们对雕塑的理解,会和此次作品展有所矛盾。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以力量和气势见长,具有一种雄浑壮伟的英雄精神,裸露只是大卫·阿波罗传达英雄精神的艺术表现形式。
  京华时报:该新闻一出就引起了网友热议,央视撤销马赛克是否意味着,对西方艺术从排斥到包容的转变?
  蔡志松:之前打马赛克可能仅仅是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不代表央视的整体立场,而央视将其撤销也是受众人热议影响,是一种转变,但二者仍会存在矛盾。
  本版文字实习记者丁洋本报记者佘韵卿吕莉红记者王海欣朱嘉磊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08:33:39 | 看全部
OUFA 发表于 2012-7-10 21:39
艺术与色情有时是很难区分的 要看什么人,用什么样的心态, 什么样的角度,去看 有时还要看什么样的人的内 ...

謝謝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08:35:20 | 看全部
不服咬我啊 发表于 2012-7-10 22:04
难道你自己的自拍?

全是,還有很多其他,不同風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08:38:12 | 看全部
独一无二茉莉花 发表于 2012-7-11 08:35
全是,還有很多其他,不同風格的

歡迎光臨,評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1 08:38:47 | 看全部
第3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7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电话:389-2345588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2, 2024-4-16 08:42 , Processed in 0.085070 second(s), Total 7, Slave 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