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查看: 1312|回复: 3

[史海典故] 罗山书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8 23:43:05 | 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酸秀才 于 2011-4-8 23:45 编辑

罗山书院
  永嘉场耕读文化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书院林立,讲学成风。永嘉场的文化教育逐渐发展,代有才人出,对温州近现代教育的形成和发展颇有影响。晚清时期,在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下,永嘉场有识之士深感文化教育乃是经济建设的基础,于是倡议创建罗山书院。民国初年,张肇麟在罗山书院基础上改制创办了“永嘉二高”,即现在龙湾区永兴小学。
    回顾历史,心潮彭湃。岁月如歌,几代人的不缀进取,几代人的呕心沥血,铸成了百年名校的辉煌。


罗山书院简图
耕读文化,孕育永嘉场繁盛人文气象
    书院是私人创建,私人讲学之所,它不同于官学。书院兴起原因之一是要求自由讲学、学术自由,不像官学那样受到官府的限制。因此,书院既是读书习业的地方,又是学术研究的场所。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原为藏书和修书的机构,作为讲学制度的书院始于五代。
    随着历史的变迁,外来移民的迁入,永嘉场逐步形成了独具山海特色的耕读文化。耕读文化在永嘉场扎根开花。耕,在当时指以农业为经济基础,是生存的根本;读,指通过学识的进修,走科举入仕,利乡兴邦之路。明时,耕读文化在永嘉场是鼎盛时期,“耕可致富,读可荣身”。“自一都至五都,负山滨海,有渔盐之利,而民勤耕作,且习于工匠。”渔盐农耕手工业的繁荣,百姓对耕读文化的崇尚,极大地推动了永嘉场社会、文化的发展,孕育了丰厚的人文景象。据项乔《青山娄氏族谱后序》载:“予世居永嘉场也。地蕞尔一区耳,本朝以来,山海之秀,钟于人文,陈启、胡奥、李观之后,为宰相者一人,为大司成者二人,为乡贡、岁贡、例贡三四十余人,为校官弟子员者二百余人。”
    东晋太宁初(323~326)永嘉郡设郡学于华盖山麓,为浙江省最早的州学,后为温州府学,明万历七年(1579)王叔果建堂舍,三十一年(1603)王光美建尊经阁。嘉靖二十年(1541)王澈等在永嘉县学文庙建龙渠书院,正德间王激筑鹤山书院于城东之慈山。万历年间王叔果、王叔杲兄弟俩开辟半山书院。张璁在瑶溪筑罗峰书院,聚徒讲学,后奉敇建院名贞义书院。张璁又在仙岩慧光塔前创办罗山书院,由于办学成效显著,嘉靖皇帝钦题“大开贤门”四字予以表彰。

罗山书院古藉文献

民办官助,创建罗山书院成壮举
    逊清末叶,民生凋蔽,内廷腐败,外侮频仍。匹夫怀强国之忧,寒士存兴邦之梦,起衰振靡,教育为先。乃有儒门遗老,望族乡绅,慷慨解囊,共谋兴学。光绪辛巳,择地永兴堡西南永场社仓旧址,效宋儒“东山”之义,越二年而成,罗山书院自此立矣!(沈不沉《永兴小学百廿年碑记》)
    据《创建罗山书院记》载,清光绪七年(1881),永嘉场癝贡生张仲虎、癝生陈峋、癝生张高黼、癝生张廷庆和生员王肇 纶等地方有识之士在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下,深感文化教育乃是经济建设的基础。他们认为:永嘉府(温州市区)有东山、鹿城、中山等书院,然永场(强)距之五十里,少有往之深造者,毕业者更微。家乡地瘠民贫,生计匮乏,实乃教育之衰。欲富民,必兴教。故倡议在永兴堡西南隅永场社仓前之余址(位于今龙湾区永兴街道萼芳村)上创建书院,前进大院辟为书院讲舍。
    元大德三年(1299),温州路设永嘉盐场,盐场官衙门建在今龙湾区永兴街道萼芳农副产品贸易市场所在地。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盐御史凌儒,以盐场所在(本煮盐坛地),洊被倭寇焚掠,用众议筑永兴堡。永场社仓原先是贮盐的仓廒,后改为积谷备荒的粮仓。书院设有山长,总管院务;聘请儒士,主持讲席,成为当时永嘉场最高的学府。远近各地的童生、秀才进修应试的,大都聚集在这里孜孜不倦的读书,当时的学习,主要是“四书五经”等,其中教育文献有《孟子》、《论语》等。
   此举深得当时五品衔知永嘉场事程云骥的赏识,并取得温州知府的重视和支持,也得到张静芗、司马先等两位永嘉县令的响应。书院终以民办官助之措,终成壮举,竣工于九年(1883)。清光绪九年四月溧阳程云骥撰并书的《创建罗山书院记》青石碑至今保存全好。
    永嘉场与大罗山接壤,气势雄伟,钟灵毓秀,凝华重馥,书院故取名为“罗山书院”。书院占地约有十亩,四周筑有围墙,古木参天,碧草青青,书声琅琅。《辉煌一百二十年》一书中有张简明的罗山书院图,从简图中可知,书院正门朝北,有座牌坊,前面即为盐坛门路,从牌坊进去就是一条约50米长、用泥砖嵌成的甬道。甬道两旁有高大的冬青婆娑,美丽的夹竹桃吐艳,晨昏小鸟啁啾。甬道的尽头又是一个门口,朝东,俗称为“门台”,门台前有照壁。门台粉墙黛瓦、飞檐斗拱,古香古色,门楣上悬挂着程云骥所书“罗山书院”四个隶书大字的匾额,左右门联为程云骥撰并书的“高士恒栖沧海曲,好山多在永嘉场”。还有两扇厚重的大木门,一条高高的木门坎。整个门台气象凝重,透露出历史的沧桑。
   从门台往里看,江南庭院式的建筑就展现在眼前。门台南北两侧各有一室。中间是一个大天井,南北两侧是厢廊,各有两室,南侧有一门可通操场。中间是一条四米宽、用石板铺成的甬道,正对着甬道的是朝东的大礼堂,中间三间屋脊稍高,两边两间屋稍低,做成抬梁式,弯弯的月梁和简单的斗拱。四根大木柱顶天立地,下面垫着四个青石圆墩,古朴典雅。礼堂的屏风上程云骥书有朱熹的《白鹿洞书院记》全文,此为勉励后学者所题,字大如拳,刚健雄浑,功力匪浅,很有艺术价值,惜在“文革”中毁坏。
东瓯鸿儒,陈黻宸受聘书院首席讲师
    罗山书院聘任之主讲皆为社会之大儒。清光绪十七至十八年(1891~1892),集史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东瓯鸿儒陈黻宸先生受聘于罗山书院任首席讲师。
陈黻宸(1859~1917),字介石,浙江瑞安人。1903年后任京师大学堂史学教习、浙学堂总理、两广方言学堂监督等职。1913年后在北京大学任史学教授,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陈虬、宋恕合称“东瓯三先生”,有《陈黻宸集》、《东瓯三先生集补编》传世。
    陈黻宸先生一生绝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学术造诣高深,教导有方,诲人不倦,其门下县试上榜,留洋者众。罗山书院学风鼎盛,声誉卓著,百里知之,故生徒闻风而至,书院人满。“名师出高徒”,不少学子在他的谆谆教诲下,县试上榜。据已故龙湾乡贤王璞先生考证,民间初年,永嘉场较有名望的人,如王廷槐、项玉成、张德楷、张云樵、项定桢、项有熹等均为陈黻宸的弟子。
    据《辉煌一百二十年》记载,1891年3月至1892年2月陈黻宸在罗山书院主持讲学。1917年,陈黻宸先生在家乡瑞安逝世,举校哀之。离开书院二十余年,先生致力吾校教育事业而不歇。《永兴小学校友录》李珍先生回忆文章《心香一瓣忆风流》中提到,王璞曾将陈黻宸谱写的校歌歌词展示给他看,歌词有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至今仍然不失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全文:“罗山高耸气郁葱,蜃江涛浪雄。海滨小邹鲁,代产奇才冠浙中。经济张太傅、性理项瓯东、学问王参政,介轩德言儒所宗。吾侪振步武,由此跻圣功。发扬永嘉学,争为共和国之主人翁。”为此,笔者特意采访了李珍老先生。据李老先生回忆,王璞先生生前告诉他,“永嘉二高”时的校歌系陈黻宸作词,他也确信这一说法。李老先生还向笔者透露,他于1944-1946年读书时,门台两边那青石的门联的书法就是陈黻宸题写的,即原先程云骥撰并书的那幅门联。


罗山书院首席讲师陈黻宸


办学有方,张肇麟成为教育奠基人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通令全国改书院为学堂。1905年9月,清廷下诏废科举、兴学堂,一时新学勃兴,各县均设立小学堂,并从办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校管理等方面逐步摆脱旧学的窠臼,使教育贴近实用。

    晚清以来,在孙诒让先生的倡导力行下,温州近代教育有更大的发展,其规模与办学形式均居浙省前列,为温州教育的近、现代化打下重要基础。温州第一所学堂创办于1896年,地点在永嘉县城区九柏园头,定名为永嘉县学堂(今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前身),简称“永嘉一高”。到民国二年(1913),罗山书院才改制,称为永嘉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简称“永嘉二高”,老人们称之为“高等”,定二月二日为建校纪念日,确立校歌,晚清生员、永嘉场名绅张肇麟为首任校长。
    张肇麟(1892~1956),字范夫,永嘉场下垟街高原(今龙湾区永兴街道祠南村)人,从小就聪颖好学,1904年当他只有13岁时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考取了秀才,所以大家都说他为“十三岁进学”。于是张肇麟在19岁时入温州师范学堂学习,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在“罗山书院”基础上创办了永嘉县立第二高等小学,立志于教育的他,拟校训为“勤、朴、勇”(百年校庆时,苏步青补书),立志精进,郁其所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谓之为勤;质性笃实以蓄养其德,气充于中而辉光自发,谓之为朴;艰苦卓绝,自强不息,刚健正大,精神勃郁,谓之为勇。
    民国三年(1914),张肇麟在原书院南侧余地修建两层教学楼一幢,计4个教室,老书院及后面的永场社仓改为自修室、教师办公室及师生宿舍。因办学有方,学生达五十余人,生源遍及状元、梧田、茶山及南溪等地,皆为慕名而至。作为永嘉场近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张肇麟深知,要改变民众的生活,教育为本,知识先行,方能有功于国家社会。晚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接受西学,开始兴办各级学堂,学习算术、理化等。“永嘉二高”是永嘉场第一所学堂,可以说张肇麟为永嘉场进行近现代教育的第一人。
    从清末创办的罗山书院到如今百年名校永兴小学,学校几易校名,但优良的教学传统与校园文化精神始终代代相传,秉承“勤、朴、勇”三字校训,学风优良,人才辈出。永嘉场的好山好水孕育了永兴小学良好的学风,培养了许许多多的社会栋梁,将近2万毕业生,其中专家、学者以及教授、高工、主任医师200多人,都从这里相继走了出来。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为家乡的繁荣富强而竭尽绵薄。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币 +5 收起 理由
清晨 + 5 感谢分享^_^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9 00:10:12 | 看全部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9 11:20:34 | 看全部
悠久的历史了,见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9 11:50:59 | 看全部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7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电话:389-2345588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2, 2024-5-6 03:23 , Processed in 0.063638 second(s), Total 10, Slave 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