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查看: 2223|回复: 0

[心灵世界] 意象·人格面具(11)小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0 1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意象·人格面具(11)小丑

——易经心理学互联网交流群微课第98次
主 讲:颜 浩(西山)
录音整理:清浅
2019.9.118
在法国,经常会有一些小型的马戏团巡回表演,通常都是一家人,马戏世家。他们在小镇的教堂旁边的广场上搭起一个彩色大帐篷,意味着小镇上孩子们的“节日”到了。孩子们非常乐意去大帐蓬看马戏表演。我也陪我的孩子去看过,的确非常的有意思,其中比较精彩的往往不是那些高难度的杂技,而是小丑。小丑们经常逗得观众哈哈大笑,以其憨豆般的诙谐讽刺,无伤大雅的恶作剧,他们制造了各种各样的笑料。
在西方,人们尤其是孩子们都比较喜爱马戏团里的小丑,与小丑相处会比较的放松和随意,对小丑的尊重,你也不需要去严谨、有理和克制,可以亲近一些,狎昵一点。其实这是有传统的,民间的马戏团也是早已有之,吉普赛人主要就是靠马戏为生。在中世纪,很多的欧洲贵族会豢养小丑,叫弄臣。在宫廷里面弄臣可以讽刺捉弄主人和宾客,搞热宴会的气氛或者让政治会议不那么枯燥乏味。类似的角色,在中国古代君王身边、日本的幕府大名身边,或者中亚地区的哈里发身边其实都有。据说东方朔就是汉武帝的弄臣。但是后来儒家主政,君子当道了,除非皇帝强势地提倡和爱好,亲自投入,弄臣在朝廷上总是逐渐显得违和。尤其是封建社会后期,伪君子当道了,代表奇技淫巧的弄臣几乎也就退出了朝廷。但是,江湖上大约北宋时期出现了杂剧,戏曲文化逐渐发展起来,丑角应运而生。丑角本是伶人的一种,生旦净末丑嘛,说是排在最后,但实际上,丑角在这个团体里面的地位非常的高,常常是团体的负责人。据说在古代的这个戏班子里面,上台前的化妆,丑角是排在第一个的。

    中国的丑角通常都会在眉毛下面和嘴唇上面的这个区域划一圈小白脸,他们专司插科打诨,逗人开心,因为形象功能跟西方的弄臣小丑接近,所以呢,我们才把西方的clown、Auguste、Joker这些角色词汇都翻译成了小丑。现在我们看到的西方小丑,也多数以白脸为底色,在英语中的,干脆就用white-face来指称一般意义上的小丑了。这是由于在17世纪的早期,英国的戏剧演员约瑟夫﹒格里马尔迪创造了第一个白脸小丑,白脸小丑的形象就延续下来了。跟中国的白脸丑角相似的地方是,小丑都会在两个眼睛上画一个黑色的竖道,看上去把眼睛变成十字交叉,变成一朵十字花。但是西方的小丑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就是有一个标志性的球状的红鼻子,并且也常常有一个夸张的,画到腮边的一张大嘴巴,红口白牙——有的时候看上去血淋淋的,所以小丑也经常会惊吓到孩子。
小丑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面相,它是伴随着娱乐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其实在古埃及、古希腊时代,小丑就已经有了。在现代电影里边,小丑这个角色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在美国大片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套路,在一个团队里面,通常会有一个特别爱搞笑的话痨,如果缺了他,影片就好像缺失了一种活力和跳跃感。小丑一直是在艺术作品里面很受欢迎的角色。在中国老一代的小丑可能有葛优、陈佩斯等等,年轻一点的新一代呢,就像黄渤、徐峥、王宝强啊,他们演的《疯狂的石头》、《泰囧》等等,都非常有意思。小丑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了,通常当一群陌生人聚到一起的时候,总会有人扮演类似于接近小丑的角色,让大家开怀,然后在放松之后呢,大家会很快就熟悉起来。所以有经验的新团队带领者会请一个非常活跃的、颇具小丑风格的辅导师来带领团队的热身。
作为人格面具的小丑,常常是嬉皮笑脸的、风趣幽默的,会搞怪、会搞笑等等,总之,小丑是人际关系里面的一种非常好的,非常有用的润滑角色。概括起来说会有这么五点吧:
第一就是幽默感。其实有幽默感就是小丑的基本功,我们也可以说是此时小丑尚处于某种矜持的阶段,矜持的小丑,他们还没有完全地展开,他们用幽默来启动。比如说美国总统里根就是一个特别具有幽默感的人,他在面对群众演讲的时候经常喜欢讲一些苏联笑话。当然,他的苏联笑话其实也是真正地来自于苏联民间,也就是说,苏联的老百姓也具有一种类似于小丑那样的幽默感,这可能是为了在那样一个严酷的社会可以更好地生活下去吧。我记得有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笑话是这么说的:有个人跑到克格勃那儿去报告他丢了一只鹦鹉,克格勃就说:“干嘛来烦我们呀?你这个事应该去报告当地的警察局。”但是那哥们说:“是这样的,我是想让你们明白,我是真地不赞同鹦鹉所说的任何内容。”这笑话可能有点高冷,可能一下子你笑不出来,但是你仔细地揣摩那味道,你就会发现一种情愫复杂的含泪的笑:那哥们内心的话语只能说给他的鹦鹉听,现在鹦鹉也没了,还得提心吊胆到克格勃去跟可能会被找到的鹦鹉划清界限,真是衰到了家。
第二呢,就是他们非常善于假装和捉弄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些捣蛋的小丑、神秘的小丑。这种假装让你无法分辨,但是,当你一旦分辨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开怀大笑。比如说装傻,装聪明,装有病。在古代,有一些侏儒或者是长得比较丑陋的人,甚至是身患残疾的人,这些人可能为了谋生,到了封建领主那去当弄臣,他们经常去扮演愚蠢的农夫啊等这些角色,来让这些其实没有什么文化,甚至连字都不认识的封建领主们,自我感觉更好一点。当然啦,这个角色延伸到近代,也诞生了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比如说卓别林大师,就可以说把美国工业时代的工人的悲惨生活演绎得活灵活现,让中产阶层们,甚至让工人同胞们,在看到他的表演以后,能够从痛苦的感受里边有所释放,并且同时也进一步地认清了自己生活的真相。
那要是娱乐性方面的呢,可能无出其右的就是英国的戏剧演员罗温﹒艾金森的“憨豆”系列了,《憨豆特工1、2、3》,每一部都让你笑得喘不过气来。从这里面我们还可以总结出一点,从原型意义上来讲,小丑的第三点就是自渎,就是自己损自己吧,用来取悦于别人。这样的小丑就会让人觉得很好相处,为什么呢?因为他总在暴露他的缺点,他的不足,好让你觉得自己比他更强,于是便舒服了,或者从他那里看到自己的衰,而自我怜惜。丑化自己,很多相声演员——因为相声演员是起源于这个丑角的嘛,所以在很多相声段子里面经常会丑化自己或者同伴。我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听上去是很古老的时候了哈,陈佩斯和朱时茂这一对演员,他们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那连续几年的表演,可以说每个小品都是极品。而实际上呢,在现实生活里他们却是个人品德无可挑剔的正人君子。
第四点呢,就是小丑其实还拥有一些无人可及的技能和功夫。这样的小丑,我可以称之为是不可忽视的小丑。而小丑恰恰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但是,这些无人可及的技能功夫,让他拥有了不可忽视的一面。他让人感到惊讶,并唤起了好奇心,开始赞叹小丑。比如说在马戏团里他们会令人眼花缭乱地抛接物品,先是两个或者三个,到最后甚至是一大堆,一大堆的东西就是不往下掉,抛一个大圆圈,一个手接,一个手抛,不停地变着花样地抛接。或者是做一些高难度的后空翻,或者是叠罗汉。总之,是常人根本就做不到的一些技巧活。在中国的戏曲里面,丑角他不唱,没有安排丑角唱词、唱腔的,但是丑角的特长在于说和做,他们的说工、做工是需要有非常艰苦的磨练才能出来的。
中国戏曲的丑角为什么那么重要呢?有一个典故,说的是唐明皇,唐玄宗,为了让杨贵妃开心,就自己亲自下场扮演丑角。他特别喜欢戏剧。他在自己的鼻子上挂一块玉,以引起注目,他特别喜欢扮演丑角。这样一来呢,就慢慢地形成一个传统,就是丑角在戏班子里边拥有崇高的地位。因为丑角天生也是善于跟人打交道的嘛,所以由丑角演员来担任戏班子的负责人的话,也有利于招徕生意。这个故事其实也是一个原型意义上的隐喻吧。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五点:这个丑角,小丑,骄傲的小丑,他是反相的王者。在扑克牌里面,大王小王啊,其实是两个小丑,大王是彩色的小丑,小王是黑白的小丑。经常打牌的人知道,这两张牌不属于任何一个花色,完全独立于四种花色各13张牌之外,超乎四相之上,本身构成了阴阳。他俩是整副扑克牌的统御,是王者,他们是高贵自许的王者,因为他们实际上是小丑,他们是团体的异类,他们孤独寂寞。而在生活中,很多扮演小丑的戏剧演员,他们往往因为在舞台上透支了喜悦和幽默感,等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的时候,常常是抑郁的,落落寡合的,甚至是自闭的。他们也特别需要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来平衡在舞台上的到处与人连接。
这样就要说到,小丑这个原型在逐渐的变迁过程中间所暗暗地透露出来的令人生畏的一面,这令人生畏的一面不易觉察。但是有人在美国民众中找了2000个人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有40%的人对小丑有恐惧之心。在电影中也是这样,最近几年吧,包括刚才课前群友恬淡虚无也提到了美国电影《小丑》,居然是个隐藏的杀人狂魔。小丑给人的感觉是无拘无束的,无拘无束的这个特征其实会演进,演进为完全不受理性和道德的约束。所以小丑吓唬人、杀人,小丑非常恐怖的一面,在电影中就逐渐出现了。
这是小丑功能的一种延伸。将小丑对于人际防御、约束、规则的跨越予以放大,延伸出来就变成了完全突破道德禁忌,为所欲为了。而这样一种延申,它有一定的心理基础。小丑因为他担任丑角经常会被忽视,被人取笑、嘲弄和攻击,剧场里的小丑可能被观众嘘,广场上的小丑乞丐可能被孩子们投掷石块。所以意味着心理上的暗影面积会逐渐地扩大,作为一种反扑,成为令人生畏的角色,也就是情理之中了。但是总的来说,我们依然看到小丑给我们带来的主要还是那种愉悦的、欢乐的、开怀的氛围。
我们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一个小丑,那个自卑的我,就是人人心中其实都有一份自卑。那么这份自卑呢,它可能起源于早期自恋的受挫,早期自恋受挫产生的这种自卑怎么样转化呢?其实按照小丑原型的心理逻辑来转化,变成一个能够在小丑的角色中进退自如的人,能够不把自己当回事,能够放下架子,能够在现实中游刃有余,慢慢地就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聪明和内心的活跃,内心的活力,慢慢地就会拥有超越现实羁绊的能力和实力,慢慢地就会达观、乐观、看得开,从而更好地发挥出我们的善意和温暖,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那这就是小丑这个原型所能够带来的积极的转化。那些主动扮演小丑以承接观众投射的艺人们,他们愉悦观众,提升观众自尊,他们有恩于观众,有恩于我们。
但有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创伤无法得到很好的治疗,顺着情结的惯性的驱动,有可能当我们在运用小丑的角色自我转化的时候,会不小心被小丑的角色困住了。有些人会有这样一些表现,就是这个人在生活中,他就自轻自贱,永远是那个被人瞧不起的轻骨头。他被别人捉弄,被别人支配,但由此呢,却换得了自己的喘息之机,然后维持了一种缺少尊严的生存,他没有办法从小丑的负面翻身。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害怕失去人们的关注而用力过猛,就有点像摆渡人,或者说他就也接受了一些摆渡人的影响,但是他的重点不在于去渡人,而在于让大家发现他在渡人,也就是说,他更需要的是对他的关注,而不是对他所做的事的关注,那么他以用力过猛的姿态来做这些事,有的时候就具有一种表演性、夸张啊等等。那这种情况放到今天的话,就是炒作,什么事都可以拿来炒作,撕逼、吵架、吸毒、绯闻乱来,等等,都可以用来吸流量、涨人气。所以这其实也是被小丑角色困住了,因为在正直的人看起来,这样做,那纯粹就是丑类嘛。
这种被小丑角色困住的现象,其实在普通人群中也并非罕见。我记得在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不久,干点什么都特别重视和仰赖人情、人际关系的时候,为改善生活,经常会有家长教育自己的子女说:你要像隔壁张三那样灵活一点,头尖尖,眼眨眨,要看得出苗头,会拱会钻,左右逢源,会拍马屁嘴巴甜,会说笑搭讪,讨人喜欢。但实际上,家长所描述的恰恰就是一个小丑的形象。但不是舞台上给人带来欢乐的小丑,而是生活中善于占人便宜的小丑。
前面我们说到,小丑这个角色里有夸张的“假装”,就是说小丑不是真正的自己的样子,小丑就是一个角色,一个面具啊,它是一份伪装。是要让人不做自己去伪装吗?这恰恰就是一个最重要的症结。伪装久了模糊真伪界限,就被小丑角色困住,最根本的其实就是迷失,就是找不到真正的自己。被小丑角色控制是不舒服的。那个在艰难求生的,被人支配,被人捉弄的人,他是不舒服的;那些整天焦虑人气粉丝量,那些流量明星们,其实也未必过得很舒服,他们特别害怕被人遗忘;那些试图表现出别人的样子,取笑别人的人,自己并不感到真正的尊严,也是不舒服的。所以只有去寻找真正的自己,让小丑这个角色呆在人格体系里面,成为一张面具,才是恰当的一种关系。这张面具偶尔用一用,不需要经常挂在脸上,就OK啦。
好的,今天我们就讲到这儿,谢谢各位。欢迎大家进一步的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7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电话:389-2345588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2, 2024-4-26 08:17 , Processed in 0.084128 second(s), Total 7, Slave 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