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查看: 2298|回复: 6

成熟是一种煎熬和挣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30 15: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成熟是一种煎熬和挣扎
——读周慎宝先生长篇小说《麦子熟了的季节》
             《大众日报》记者  武宗义
       在中国北方,一粒麦种长成一穗成熟饱满的小麦,一般要横跨两个年头三个季节,经过无数次风吹雨打、日晒霜冻或者干旱水涝。
       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咿呀学语到青春奔放,更要经过二三十年光景,期间要经过无数次病痛的折磨、心灵的挣扎煎熬和无奈的抉择。
       正式因为来之不易,成熟的生命才有了珍惜和歌颂的价值。
       周慎宝先生长篇小说《麦子熟了的季节》就是这样一部关于青春和生命的成熟与挣扎的佳作。她以主人公麦子的生活与婚姻为主线,在故乡与异乡两个典型场景中,渐次展开与之相关联的各色人等的生活和命运,写他们的希望与失望,写他们的追求与挣扎乃至堕落,直抵人心最柔软或者最阴暗角落。它是一部关于一个近乎完美的农村女子在城乡边缘迷失、沦落的悲剧故事,也是很多姐妹的命运写照。由此,这个悲剧故事便有了发人深省和令人叹惋的艺术感染力和悲剧象征意义,也便有了启迪和教育意义。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由此建立。
简而言之,该长篇小说有以下值得推崇的地方。
       一、巧妙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作手法。故事的主人公以北方农村常见的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高粱等命名,极具象征意义和乡土色彩,又在很大程度上“隐喻”人物的命运走向。
       女主人公麦子在一次差点被淹死的“灭顶之灾”中出场,幸运的是,她躲过了死神冰冷的手。在家人的偏爱和呵护下,她熬过了生命的严冬,从一个瘦弱的幼苗逐渐成长为散发着生命旺盛气息的青葱女子。“进入三年级的时候,麦子……个头长高了,白白的皮肤也湿润了她生了一双特别美丽的腿……走步像舞台上的模特那样优雅迷人。”
       鲁迅先生说过“真正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麦子是这样一个青春亮丽,热爱生命的女子,但是在生活的狂流中,她主动或被动地逐渐失去了对生活和命运控制力和方向感。她热爱学校,热爱读书,却因生活的重压忍痛退学,她的命运第一次在季节的暴风骤雨中突然转向;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却偏偏阴错阳差,与青梅竹马的玉米失之交臂。而这两个生命成熟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的失败,注定了麦子的命运的曲折。
       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麦子与一般农村女子相比,有着美丽动人的姿容,有着心灵手巧的禀赋,这就注定了她难以安心于千百年来农村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转而试图通过婚姻和奋斗去改变传统命运,实现理想中的生活。但在她命运硬币的另一面,却是先天不足的苍白,比如她文化水平有限,不能真正进入城市获得安稳生活,只能靠一点手艺维持生计,而这种生存渠道一旦遭遇身体等方面的问题,会立马资源枯竭。先天不足,后天难补,注定了麦子只能是游走在城乡交会处的边缘人,是尴尬的“这一个”。而她令人瞩目的资本——姿色,给她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贪婪的觊觎和勾引,而麦子很多时候放弃了对贞洁的保卫,由此,她的人格与情感便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形与扭曲,她生活的不幸便有了合理化解释。由此,她的悲剧命运才有了代表性、象征性和合理性,而无法埋怨命运的不公,才让人对她充满情感复杂的批评和同情。
       二、浓浓的乡土民俗气息。笔者以为,该部小说关于乡土民谣和结婚典礼上令人眼花缭乱的民俗仪式等的记录,是作品一大亮点。它不仅增加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韵味,让读者有陌生感和新鲜感,更让整部小说有了生活真实的根基,凸显出来自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的无穷魅力。尤其是小说的第十二章节,从迎新、闹婚到盛大热闹的婚宴到闹洞房娓娓道来,简直是一部婚礼教科书。这些民俗是北方尤其是鲁中山区千百年来相沿成习的礼仪的翻版,形象生动,亲切自然。紧接着的第十三部分,作者又忙里偷闲,写当地的民俗“六月六”和“谢月子”。还有,麦子和高粱跑到东北后,对当地生活方式的不适应等等。这些风土人情之于作品,不仅增加了小说的韵味,更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厚重感。作者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值得称道。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作者对自己耳濡目染的乡村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追忆和推崇,也是对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节节败退的朴素的乡间真情的挽歌。
       三、小说情节单线推进,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小说从麦子的少女时代着笔,以人物命运的转换为主轴,“移步换景”,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有叙述有点评,如山间溪流,清清淙淙,看似清澈见底,又回旋往复。读来自然天成,水到渠成,自然收尾,读罢令人一声叹息。
       比如,小说写当地的民俗“六月六”和“谢月子”,看似随笔写去,但又充满神圣仪式感。而此时笔锋一转,麦子昔日的恋人玉米又从天而降。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至此,我们看到作者单线推进的故事情节,又有了波澜起伏之感。紧接着,掩藏在岁月面纱后真相被无情揭开,露出了生活丑陋的一面,麦子所托非人,自己寄予厚望的男人,在同床共枕五年后,才发现是个好吃懒做扶不起的阿斗。对爱情失望的麦子,被徒有外表的高粱乘虚而入,当她在山林中放飞金翅鸟的那一刻,她那颗不安分的心终于开始无拘束地躁动,而生活的另一幕再次拉开它冰冷灰暗的一幕,她所爱的高粱是个作奸犯科的逃犯,但是她依然无怨无悔地跟他逃亡到东北,直到她最后的希望与寄托在远离家乡的东北被无情粉碎,远离熟悉的土地的麦子无奈回到了家乡,却已经错过人生最美好的季节。
       是的,这就是成熟。成熟是如此残酷,没有回头路,没有后悔药。这是一粒种子的命运,也是一个女子的命运,告诉人们生活来不得马虎和大意,需要好好选择,好好珍惜。
       结尾处,再复述一遍著名作家柳青的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我想,这应该是作者没有明说的意思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7-30 15:13: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成熟是煎熬与挣扎之后的豁然开朗。


来自: 华人街android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17: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鹿原
本来以为《白鹿原》会像《活着》那部电影一样被广电总局封杀,今天听说上映了,为此我还是很高兴的。
很早就期待着《白鹿原》的上映,因为很多年前我曾看过这本书,陈忠实的原著。坦白的说,我看了两遍才看出个大概来。原著上的人物相对要比电影描写的更成功,当然用一部电影来把每段情节和每个人物都表达出来也有些勉为其难,这部著作其实更适合拍一部电视连续剧。

  电影《白鹿原》是以田晓娥这个女人的下体为线索来贯穿整个剧情的。这个电影如果把名字改成《田晓娥》或者《田晓娥大战白鹿原》似乎更贴切。田晓娥以郭举人小妾的身份妖娆出场,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勾引淳朴的黑娃。黑娃跑路后,田晓娥被鹿子霖强奸后并保持奸情预谋坑害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田晓娥成功的勾引了白孝文并与其也发生关系,田晓娥被她的公公鹿三杀死后,电影也几乎进入了尾声。所以,我认为田晓娥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尤物才是这部电影的灵魂,这点与原著出入较大。

   原著的作者陈忠实是个受儒家思想影响很透彻的作家,在他的小说里白嘉轩当仁不让的成为这部小说的灵魂人物。白嘉轩是白鹿原这个村庄的族长,传统、正直还有些固执。他有七个老婆,前面六个老婆跟他生活不久都因抱病或者其他原因死去,村庄上的人都传说他的JB比驴的还大而且龟头上还有有倒刺能害死女人,直到最后一个老婆才为他留下子嗣。白嘉轩作为一个村庄上两大姓的族长相对还是很称职的,重视祠堂的功能和权威、处理事务公平敞亮、危险关头沉着冷静,修族谱、严乡约、行家法,他是多重文化的复杂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一个村庄的道德模范和权力统治者。同时他又是接受过中国古代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教育并且身体力行的传统而本分的农民。鲁迅说,封建社会就是一部血粼粼的吃人史,白嘉轩亦如此,他既有温情脉脉的人道关怀也有封建礼教吃人般的罪恶,非常矛盾。

   如果说这部原著还应该有一个灵魂人物,也应当是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朱先生在这部小说里就如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一样。朱先生身上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优秀神髓,是东方神秘文化塑造的预测学者。朱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充满了神秘的魔幻主义色彩,是超越现实的存在。可是在电影《白鹿原》里,这样的朱先生压根就没出现过,这点稍有些遗憾,不过我还是能理解编剧和导演的。

   原著里有关于田晓娥用自己的下身(后来直接把枣子放尿盆里了)给郭举人泡枣子的故事,这个应该是这本小说里让我记忆深刻而且非常有趣的情节之一,遗憾的是在电影里只是一句话带过(在麦田里,一个麦客因说田晓娥的屁股大是因为泡枣子泡大的,因为这句话黑娃和那个人打了一架)。我觉得这个故事如果添加在电影里也是很有意思的情节。

   另外,鹿家的先人原是一个厨师,也就是鹿家发迹的这个先人。在滋水县城学厨,最初是拉风箱烧火的学徒,也受了不少屈辱,最终成为名震一时的厨师。得势后找发大洋给乞丐,让乞丐爆菊的情景在电影里也没有体现。这的确是非常有趣的章节,我想了一下,这本是鹿子霖曾祖父干的事情,只有用倒叙的手法来表述,用电影来展示这段故事却是难为导演和编剧了,这个想想也还是能理解的。

   片中多次出现带着哗哗响声的麦浪,这样的场面的确壮观,整体给人厚重踏实的感觉,视觉冲击也很到位,让我想起《红高粱》高粱,《十面埋伏》里那些黄色的花儿。显然,这样的麦地表现的更成熟,张艺谋导演拍《红高粱》这部电影之前花了不少钱去种高粱,拍《十面埋伏》还远道乌克兰取景。

   在影片里彻底的陕西方言,这样更有力的反应真实,我也喜欢。还有秦腔和皮影戏的场景,这让我想起《活着》的那部电影来,那里面的葛优还是个票友,自己也会喊上两嗓子。秦腔和皮影戏也算是陕西的代表性地方戏曲与文化了,我不是很熟悉,但是我也挺喜欢他们的那种看似悠然自得,表现的却有些歇斯底里的风格。用秦腔、皮影、蹲在地上用长筷子在大海碗里带着呼呼声拨拉面条的样子细致的彰显了陕西人的豪爽与洒脱,把陕西人的魂、陕西人骨子里的那种笨拙与不羁都表现的精致淋漓……

   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田晓娥的扮演者:张雨绮,角色拿捏的很成功,与我想象中原著里的人物还是十分相似的,既是红颜又是祸水,也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这个演员以前倒是没怎么关注,看完电影回家上了百度搜索引擎才知道佳人才子确有此事。这部电影的导演就是她的老公,怪不得和段奕宏配戏的镜头只有搂抱没有接吻呢?以前还和大S的老公有过一段恋情,人长得真是漂亮,只是现在这老头比她大了21岁,听说是一枚鸽子蛋搞定了那两个红本子。

   《白鹿原》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提到值得一看的时候总有人会说里面有不少XXOO镜头,我想告诉你,你要是奔着这个去看电影的话,你就是愚蠢的**。能在电影院放映的XXOO连色情漫画都比不上,要是奔着那几个镜头去看的话,我建议你下载日本室内动作片,那个性价比更高。幸福蓝海影院1号厅的音响和屏幕也很给力,风吹麦浪的声音让你感觉身临其境,长达160分钟的电影也还能对得起那几十块钱,总之不会让你感觉有被海报和片花骗了的感觉。只是我觉得能恶补一下原著再看电影能更好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31 1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芙蓉镇》愿岁月平常,愿生活一帆风顺
读完《芙蓉镇》唯一的感受就是替主人公胡玉音的遭遇而惋惜,毕竟那个年月,有很多人都是经受此遭遇,相对来说,胡玉音还算幸运了,至少最后有个好的结果,一家三口度过了艰难时期,为此却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爱人离去,青春不再。
阶级斗争的残酷,就是胡玉音碍着一些人的眼了,尤其是粮食站的经理李国香,自打她来芙蓉镇之后,这里就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先是胡玉音的爱人黎桂桂被整死,后来胡玉音又被青梅竹马的干哥黎满庚背叛。虽然,胡玉音很信任他,才会在那么艰难的时候,把那么多钱交给干哥来保存。但是,奈何阶级斗争真的过于残酷,株连的人太多。黎满庚,其实也是被迫无奈,虽说他对胡玉音有很深的感情,他可以不顾及自己的安全,但是一家老小,又全指望他,假如他被整倒下,她的爱人,孩子又将会面临什么,结果可想而知。但这也不能作为黎满庚背叛胡玉音的理由,只是他的处理方式,过于偏激,完全有其他的解决途径,没想到是直接的背叛,把钱上交举报了胡玉音,虽然保住了自己的dang籍,这也直接导致胡玉音悲惨的命运。先是爱人黎桂桂被整死,然后又被迫每天扫大家,孤独无助的胡玉音,与秦书田的接触中,又惺惺相惜,相互取暖,私下同居。奈何处于那个年代,那种处境之下,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秦书田被判十年牢狱,而胡玉音因为有孕,也被软禁。
就这样,经过慢慢的十年革命之后,国家政策大变,很多人都被翻案。至此,秦书田回归与胡玉音过上幸福的生活。书中交代了好几位人物,鲜明立体,有血有肉,不愧是经过过那个年代的人,古华塑造的每一位人物都很立体,诠释了那个年代,大环境背景下,人人自危,内斗不断。好人遭遇破坏,反而是那些二流子,无所事事的人,顺应潮流,一呼百应,把别人的性命玩弄于股掌之间。像书中反派杨民国、李国香、王秋赦都是典型的代表,钻国家的政策空子,利用一切手段残害别人。尽管作为今天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通过书本和电视,多多少少也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可怕,残酷!
其实,那个年代像他们这样悲惨命运的人真是太多太多,然而,能像他们幸运的人,真的又太少太少,很多都倒在了阶级斗争的屠刀之下。
不管怎么样,以史为鉴,莫要历史的悲剧重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31 13: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年代剧《大江大河》:大浪淘沙人才辈出,有能力的人终究会脱颖而出

《大江大河》这部电视剧确实是我蛮喜欢的题材,最近利用零零散散的时间,终于把它攻克。因为一部作品,来了解一个作者。其实,关于阿耐这个作家,我在此之前,对于她是完全陌生的,这一次,却因为这部电视剧,知道了她。目前,对她唯一的感受就是特别能写,不仅通过这部电视剧,还有《欢乐颂》也是出自她之手,而且写的故事相当精彩。就拿《大江大河》这部电视剧来说,通过塑造三个典型而又不同的人物,在改革浪潮中脱颖而出,尽管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百废待兴,经过历史的跌宕洗涤,被压抑很久的人们,终于有崭露头角的机会,真是时势造英雄。
首先来说说恢复高考之际,宋运辉和宋运萍这对姐弟俩就是抓准这样的时机,因为家庭成份的问题,貌似他们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可以走,让家庭改头换面。奈何还是因为家庭成份问题,最终姐弟俩只能有一个人上大学,这又是一件多么让人心痛的事,这里也表现出了姐弟情深,可以为了对方,放弃自己的学业,尽管自己是那么的渴望,那么的想展翅高飞。姐姐最终成全了弟弟,让他远走高飞,然而弟弟也不负众望,刚正不阿而又倔犟的性格,一直激励着他前行。尽管像他这样正直的人,如今看来是少之又少,甚至于不会变通,一根筋,死脑筋,不够圆滑,不能很好的顺应潮流,按说要是生在改革开放三四十年之后,真的很难混下去,只能做一个埋头苦干的学者,难有出头之日。
还好,他生活的年代好,遇到的人也好,刚上大学那会,遇到的大叔、二叔,虽然没有给他多么大的帮助,至少有相同的理想和志向,相互扶持,携手并进。其实,看了他们的友谊,也让我想起当初我上大学那会,同样是友谊毋庸置疑,但唯一的不足,就是缺乏努力学习的动力,枉费了大把好时光。如果,时光可以重新来过,我依旧还想做图书馆的那个翩翩少年。所以看了他们上学的此情此景,又让我心生羡慕,多么有激情的年代啊!而毕业之后,宋运辉,又遇到了水书记,相互钦佩,一直砥砺前行,水书记就像是小辉的伯乐,贵人,也一直在言传身教,给了他很多的帮助,同时小辉也没有让水书记失望,永远都做的最好。每每看到他们促膝长谈,推心置腹,那是智者与智者的交流,他们恍惚是彼此的知音,正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再者就是遇到的大寻,虽然他流里流气,有点不务正业,还经常打架,但他心底确实一个善良的人。虽然我也不支持他那样,动不动就动武力,但社会中又不能缺少他这样性格的人,有些时候,遇到无赖的人,你只能用无赖的方式。不管怎么样,他对小辉是真的好,有种生死之交的感觉。小辉工作之后,先是遇到贵人,然后又遇到手足兄弟,真是何其之幸,人生能有这样的知己朋友。
当然,他遇到的大部分都是好人,也就难免会遇到自私自利的人,一心为了自己。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小辉的三叔,真的是人不记天诛地灭,他就是最好的典型,尽管他骨子里也不是什么坏人,只是太自私。还有就是闵工,也是对权利的渴望,让他见风使舵,给别人穿小鞋,一步步走上事业的巅峰,以致于最后小辉跟他分道扬镳,对他心灰意冷,远走东海从头再来,这就是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其实,像闵工、三叔这样的人,才是当今社会真实的存在,可谓是比比皆是,利益熏心的年代,你不得不放下尊严和孤傲,想要谋生,想要比别人过得好,那你又能有什么办法,没点手段,没点自私自利,你能活动那么畅快嘛!所以,有时候人才会活的那么累,那么悲哀。
其次,再来说说,宋运辉的姐夫雷东宝,宋运萍和雷东宝走到一到,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奈何真是天也嫉妒,让宋运萍早早的离去,这也是小辉和东宝心中永远的痛,挥之不去,一个失去了最好的姐姐,一个失去了最好的妻子。东宝这个退伍军 人,虽然文化层次不高,但是想法超前,而且敢想敢干,有闯进,带着全村人发家致富,还是因为能力,让全村人都拥护他,尤其是那一帮兄弟,什么士根、红伟、四喜、老五等等。好像村里面的每一个代表都很有特色,演员拿捏的也很好,先是老书记、老猢狲,都是实力派演技,估计圈粉无数。还有就是红伟、士根他们,小到一个小角色,都能把自己戏份脱颖而出。所以说,我很爱看这部剧的原因就是,每一个角色都演的超级棒,真有点不知道该拿什么词来形容他们了,就是很不错!那个年代就需要雷东宝这样的,奈何命运并没有让他一帆风顺。
至于此,点到为止吧!总之,这是一部我特别喜欢的电视剧,看完第一部,已然在期待第二部。喜欢剧中的每一个角色,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们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4 13: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活着》有感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读完余华的《活着》已经有些天了,可一直没写《读后感》。面对时间一天天流走,黯然神伤,不自禁又想起那句“生活那么累,为什么还要努力地活着?”

故事大致内容
    40年代时的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败光了家业气死了父亲,在为母亲求医途中被国民党抓做壮丁,解放军后回到家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凤霞不幸成了哑巴。
    然而,真正的悲剧却才开始。家珍因常年操劳又缺少营养,得了软骨病;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凤霞与偏头二喜喜结良缘,生下一男婴苦根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后三个月家珍安然去世;二喜在搬运工作时,吊车出故障被两排水泥板夹死;连最后的小亲人苦根也因吃豆子撑死……
    生命里一点点的温情被一次次的死亡撕扯得粉碎,最后只剩下一头老牛伴着老了的福贵活在回忆里。

细细回味与体会
    福贵,因为赌光了家产免遭解放后地主要砍头的命运,从而赋予他能够重新做人、重感家庭的温暖、知道自己活着的责任和意义。有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味道。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是,做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够引以为戒、改过自新,重要的是知道生命的重要。
    想着现在中国人口怎么会趋于老龄与幼年化?感叹多少壮年因贪得杯中酒的一起起车祸,感叹一个个因情而殉的年轻大学生,逐年增多,真想大声呼吁:为了老人为了孩子,请尊重自己的生命!

    家珍,一位值得福贵用余下生命久久牵挂、伟大的女人啊!城里米行老板漂亮的千金大小姐,嫁给乡下地主少爷后从未得到丁点怜爱与尊重,在自己第二次身孕、福贵输得倾家荡产时被父亲领回,却在生下有庆后毅然回到穷得几乎揭不开锅的富贵身边,更难能可贵在福贵莫名其妙离家的日月里,心甘情愿用自己纤弱的肩膀承担着2个幼小、1个病入膏肓的生命。
    而上苍并没有因为她的坚强就将幸运的光环笼罩她,相反雪上加霜地夺去了她健康的身体和一双儿女。尽管如此,我依然相信在她用眼泪活着的日子里,幸福从未离开过。那样的状态下,当她说:“福贵,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们。”时,我真的哭出了声音,我能体会她对生命的渴望的背后,爱的无限放大;在她走的时也很恬静!
    “能够同患难,不能共富贵。”来形容现在都市60、70的人们最恰当不过,而“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则是80、90的真实写照。我只想说:与其大花心思去招惹是非,何不制造浪漫好好经营下自己的家庭?与其羡慕两鬓花白的老年夫妻手挽手共赏夕阳、余晖灿烂的美好形象,何不自己坚持、参与到那样的一个行列?

    偏头的二喜是那样深深地爱着聋哑的凤霞。当凤霞有了孩子,天一黑便躺到床上去喂蚊子,等把屋里的蚊子喂饱不再咬人了,才让凤霞进去睡。凤霞是幸福的,同样二喜也是幸福的;因为幸福是可以传染的,给别人幸福的同时,首先自己感受了幸福。
现在,不难在网络上看到类似这样的爱统统给予了子女,其实我想说:在外或在家忙碌了一天的配偶更需要无微不至的关爱,尽管已为人父人母。

    全文唯一让我笑出声的是描写苦根的这段:苦根会走路会说几句话后,就更精了,一看到别的孩子手里有什么好玩的,嘻嘻笑着拚命招手,说:“来,来,来。”别的孩子走到他跟前,他伸手便要去抢人家里的东西,人家不给他,他就翻脸,气冲冲地赶人家走,说:“走,走,走。”
    多么乖巧可爱的孩子呀,可偏偏命运捉弄人。那么个小人儿,连父亲死了都不知道,随外公回到乡下,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有次爷儿俩收完棉花,福贵心疼苦根便奖励他吃煮豆,不料却吃撑死了。
    现在的孩子不再愁吃穿,缺少的是与父母的情感交流。物质上的满足,使90、00年代的孩子越来越自私(占有欲强)、冷漠(情感的冷暴力)。仔细想想,又是谁的错呢?

    故事中还有一个让我深深感慨的是解放后的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真够折腾人的。人民公社的产生,对最底层的长工来说,或许是生活质量的一种提高,而更多出现的是人惰性的开始,使人出现混日子的状态。至于文化大革命,记忆最深的是福贵的这样一句话:没想到春生经历了无数战场也没死在战场上,却让文化大革命的几个小巴辣子给整得上吊自杀!对有功之人惨无人道的打压、知识的毫无理由的遏制,真是令人无法理解。个人感觉,俩因素积极影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

整体感知感悟
    故事作为余华代笔的状态,将发生在福贵身上点点滴滴、事事件件如数而出,而福贵在叙述时好像所有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一样平淡。就这样的连锁反应,竟然让千万读者(包括我)为之动容,无不眼泪一遍又一遍洗刷着脸庞。
    正如余华所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福贵大彻大悟的人生态度、家珍不计前嫌的大爱精神,深深诠释了《活着》中“活着”的使命。
    正如故事讲述: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是最为感人的友情,没有理由抛弃、抱怨对方;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也没有断。如若人能将自己的个体与运命视为一种坚不可摧的友情,那么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的了。
    原来,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4 13: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话《轨迹》
《轨迹》作者:何玉忠,昆山作协会员,其作品散见于《诗潮》《北极光》《绿风》等各媒介刊物,另著有长篇小说《苦乐年华》。诗集《竹箫声声》,《一只灰鹫飞过》。

        去年夏天,在我的索求下,何玉忠先生将其小说《轨迹》、诗歌集《花之彼岸》两书赠送给我。《轨迹》扉页上的图片很直观,是一列老式烧煤的火车,从雪山的脚下行驶过来。全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江南人,却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当了十年的森警战士。后来转业到当地的铁路部门,其间有太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为树典型人物偏偏典型人物因违规羁难,羡慕朋友自主创业成功,自己确是人孤行单。而其间情感、人性、社会现实组成了一个三者不序的故事。

        初读的时候《轨迹》小说里的情节并没有打动我,或者说给了我什么深刻的启示。直观的感受好像看了一部很长的流水账记录。后来花了很长时间,把《轨迹》分割成一段一段,又消化了几遍。我始终觉得,和其它我看过的小说相比,《轨迹》里塑造出来的人物矛盾不够明显,人物的性格不够突出。而人性的善与恶,也无法明确的归分类别,没有大善,也没有大恶。后来细想想,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善与恶,恐怕任谁也不能一眼区别,一言定论。人的本身就是善恶共同体,《轨迹》这种贴近现实生活的本身写法,从一个个侧面和一个个微点把人性剖析出来,让人觉得现实残忍、无奈、恶心, 突然就有了疑问,这个世界还有纯粹吗?但这就是人性的真实面,而正因为一个三者不序的故事,还原出这些真实面,或许这才是值得称道的。

        主人公何苦来,在东北当了十年的森林警察,然后转业来了铁路部门。故事的开头就是上司李大昆局长就用一段洗~脑式的对话,打消了何苦来想到地方上,下海做生意的想法,何苦来留了下来,做了监察处长。李大昆在开导何苦来的时候说:“咱大错不范,小错误不断,鬼拿咱们都没有办法。”这是我所定义的微点,是《轨迹》的第一个微点。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这就是人性的体现。从人的好逸恶劳的根性来讲,他这样的想法也是最本能的,再正常不过了。

        何苦来初任监查时,是勤政的、是想干出一番成绩。只是他的倔强,最终拗不过这一条条隐形的规则。何苦来在一次658次列车监查过程中,发现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此次列车有私自带货以公谋私的违纪问题。另一件是看到一名任劳任怨的列车工作人员,用开水冲化结了冰臭哄哄的便池。事情本来很简单,依规定,好的要奖,坏的要罚。但是,这名叫做杨柳的储备干部,是局领导杨书记的亲戚,杨书记是何苦来的上级主管,事情最终不了了之。只有那名叫作海英的列车工作人员,内部的报刊上给予了表扬。这是一个侧面,又展现出人另一种本能,权衡利弊,视若无睹。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然而它就这么恶心的存在着。

        李大昆局长托小孙带给何苦来的一席提防俞士乔话,让何苦来失去了方向。因为何苦来初任监察处长时,受了不少俞士乔的照顾,就连内部报刊表扬海英的这篇报道也是俞士乔当记者的老婆写的。而何苦来不知道的是,他对658车次处理的一举一动一点想法,都通过俞士乔牢牢的掌握在杨书记的手中。海英死了,死的有点离奇。内部开始盛传何苦来要送到党校深造,这对于何苦来来说,这也是他一个极力想实现的愿望,也许这突如其来的机会,和放过杨书记的亲戚杨柳有关,也许和那一则报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无力再把《轨迹》里的故事,一一列举出来,从658列车案件,到陆口林业局案件,到党校深造化为泡影,朋友顾哲被双规,到回到鹿城出任总经理等等,它们的共同点是:在利益结党营私,政治上随波逐流,经济上贪图私利,作风上粗鄙庸俗。然而人在其位,一切都觉得做得很恰当,圆滑,天衣无缝。一切看去都是当然的,没有话可说。

        用何苦来自身的体会来讲就是:社会是个大染缸,早晚是要染黑的,不管曾经是多么的纯洁,守节的决心有多大,终究是梦一场,“出淤泥而不染”是一种传说,一种近乎完美的想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7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电话:389-2345588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2, 2024-4-25 11:02 , Processed in 0.079286 second(s), Total 7, Slave 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