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查看: 1495|回复: 2

苏格拉底,永不回避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9 09:19:46 | 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意象·导师(6)苏格拉底[color=rgba(0, 0, 0, 0.3)]西山心理工作室 [url=]西山心理工作室[/url] [color=rgba(0, 0, 0, 0.3)]1周前

——易经心理学互联网交流群微课第72次

主 讲:颜 浩(西山)

录音整理:辰悦

2019.3.6

大家晚上好,咱今天讲讲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一个古希腊的哲学家,跟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但是他的一生并没有留下著作,他的思想、生平都由后来的学者,主要是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的一些记载保留下来。另外古希腊的戏剧家阿里斯托芬的戏剧里也有一些关于苏格拉底的描述,不过阿里斯托芬的这个角度有很多是取笑和讥讽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在欧洲文化史上的地位是非常的重要的,在今天,我们可以把古希腊哲学以苏格拉底作为一个分界,之前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也就是说苏格拉底相当于是一个里程碑了。这个情况也很像中国的孔子,孔子确立了中华民族文化和思想的基础,是奠基人。

苏格拉底的母亲叫费拉里特,这个名字在希腊语里边有一个意义叫“具有启迪能力的”,她是一位接生婆,也就是说,妇女临产的时候都会叫上她去把孩子给接生下来。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石匠和雕刻家,苏格拉底年轻的时候也曾经跟父亲学习,成为一个雕刻家,在他30岁之前,基本上都是在帮助父亲干活。苏格拉底生活简朴,常年是赤脚的,然后中年以后,逐渐地身材也走形了,成了一个丑陋肥胖的人,秃顶,所以经常会被阿里斯托芬在剧中加以嘲笑。苏格拉底会经常亲自来到阿里斯托芬的剧场现场,当讽刺剧开始嘲笑苏格拉底的时候,他会主动站起来接受大家的嘲笑,他不以为意,反而把这个作为树立自己形象以及跟人们进行互动交流的机会。所以实际上在45岁之前,苏格拉底在雅典社会就已经非常有名,阿里斯托芬的戏剧其实对他的这个形象的传播也是有帮助的。苏格拉底中年以后娶了一位妻子,这位妻子被称为历史上著名的泼妇,叫赞西佩,替他生过三个儿子,但是在苏格拉底死的时候,这三个孩子都还没有成年。感情生活上面,苏格拉底拥有很多俊美的男性年轻情人。换句话也可以说,可能古希腊社会就是这样的,他们对于同性恋并不加以排斥,或者说也是一种风尚。他其中一名同性恋情人是雅典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以后的“30僭主时期”的军政府政治领袖,这点可能使得在民主复辟以后,对苏格拉底造成了一些不利和威胁。再补充一下,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苏格拉底作为一名士兵,作战非常勇敢。

我们大家都知道,柏拉图在《申辩篇》里边记载了关于苏格拉底被雅典500人陪审团审判然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可以说是西方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谜,或者是一个重要的事件。苏格拉底之死,或者说苏格拉底的作死,是从哪开始的呢?

苏格拉底有一位朋友叫凯勒丰在德尔斐神庙里边求得一个神谕,他问的是“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然后神谕的回答是否定的,也就是说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那个人。凯勒丰把个神谕告诉了苏格拉底之后,苏格拉底就感到非常困惑。苏格拉底百思不得其解,最终给自己的一个解释是:可能这就是一项使命,让他去寻找比他更聪明的人。于是,他终其一生的经常在做的事情,就是去诘问雅典的人们,关于他们对于善、美、道德、勇敢等这些问题的看法。结果发现,人们虽然以为自己懂得很多,但最终却不得不承认自己是无知的。于是苏格拉底得到一个结论:他比其他人聪明的地方只在于他承认他什么都不知道,也就是说,他知道自己是无知的。所谓的苏格拉底的智慧便是——“知无知”。

尽管有一些学生,年轻的俊秀的青年们恋慕苏格拉底的智慧,和他交往成为他的情人,但实际上苏格拉底是有严格的道德自律的人,或者说他是一种自然的自律,他不被这种欲望所左右,这些年轻人最终都成了他的学生和追随者。苏格拉底究竟是拥有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

我们知道,在古希腊苏格拉底之前有过大量的智者,古希腊的智者几乎形成了一个传统,他们创立了种种对世界和宇宙的观察、看法,和理论。比如希波克拉底等人,在古希腊社会里面,智者拥有比较崇高的地位,然后逐渐地呢,智者在古希腊社会里面深深地扎根以后,智者的生活是一种独特的方式,智者通常成为一种传道者,成为通过收取学费生存的教师。每况愈下地,智者难免就会逐渐地堕落、商业化,以及涉足政治事务,利用诡辩术、演讲术等这些方法来媚俗谋生。当智者开始媚俗和陷入诡辩的时候,智者其实已经堕落了。

但是我们在今天回过头来看这些现象的时候,对智者的诡辩术似乎还应该有一些新的视角,某些诡辩术其实也打开了我们后代人探索宇宙,探索世界的一些眼界,甚至也激发过一些科学家的新思路。有一个著名的诡辩术,就是“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一只龟”,这只龟比大英雄阿基里斯先行几步,然后阿基里斯跑得很快,但是却追不上它,原因就是说可以把他们跑的这个距离无限划分为到无限小,然后这只龟就逻辑上始终在阿基里斯的前面,所以阿基里斯追不上这个龟。诡辩术其实深深地扎根于存在的虚无,在诡辩术里面,我们经常能看到事物的冲突的两面,就是我们实际所观察到的现象和理性的思辨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恰恰说明了我们人类理性是有它不可靠的一面。诡辩术的发展,在当时更多地把对自然的探索带上歧途。

苏格拉底想提醒智者和人们,就是我们探索这些事物、这些自然现象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我们是为谁在探索这些宇宙真理?宇宙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应该是善,这让我联想到的是我们《易经》的观点。《易经》讲乾有四德——元、亨、利、贞。元者,善之长也,也谈到了一个善字。这个善的终极解释,就是一种展开,是一种自然自发的舒展繁衍,是一种延续。宇宙为什么要展开、发展、延续呢?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好吗?在很大程度上,苏格拉底是怀疑继续脱离现实生活去探索宇宙的意义和价值的。他认为,认识我们自己可能比认识世界更重要,人们应该把眼光转向自己,转向自身。转向自身的话自然就会想到,关于我们的心灵,我们的灵魂。苏格拉底关于灵魂方面的一些探讨,使得精神和物质的分化就开始变得清晰了。苏格拉底强调精神和物质的对立,把古希腊哲学的视线从对物质世界的探索给拉到了人自身,或者是从天上落到了地下。他说,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根本。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就是善,这是事物的目的。所以他用目的替代了对因果关系的研究,这对后来的哲学是一种开创性的、启迪的工作。

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接生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一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这是第一个象征,是助产士。那么他还有第二个象征,就是牛虻。这是一种叮牛,喝牛血的大苍蝇。他把自己比作一个牛虻,是神赐予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是因为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一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够从昏睡中惊醒,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主动承担了社会责任感了。这就会让一些雅典人觉得芒刺在背。

苏格拉底反对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度,他其实不是反对民主自身,他反对的是雅典的那种越来越堕落的民主,就是那种甚至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政权的负责人的民主。他主张专家政治,就是让那些真正懂政治的政治家来承担对城邦的责任和义务,作出决策,而不是一种闹哄哄的、非理性的、上万人的大会的形式来决策。但是他并不完全反对群众大会的这种大民/主形式,毕竟这种大民/主形式能够表达基层民众的利益诉求,他们可以表达,但不能表决,用来表决,就容易形成多数人的暴政。为了让一种比较精确的理性立足于生活现实里边,能够在理性的指引下去寻求一种正当的幸福生活,他甚至喊出了一个比较极端的声音,要驱逐城邦的诗人。但是并不是说他不喜欢诗人,在他临死前,在他的遗言里面说,当他死了之后,他要去见荷马,见赫西俄德等等,其实他是非常地喜欢诗人,并且愿意跟这些诗人待在一起的。

尽管非常地崇尚理性,崇尚一种正当的、正义的理性,但是苏格拉底仍然具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这也有可能是柏拉图在表达自己的时候,给苏格拉底涂上的颜色。不过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有两个重要的导师,一位是文法家普罗迪科斯,另外一位的是女祭司狄奥提玛。这位女祭司教给了苏格拉底有关爱的知识。苏格拉底曾经和柏拉图谈起过自己的一段神秘体验,一个人前往美丽之海去凝视至善的理性,如此获得智慧。并且另外在色诺芬的《会饮篇》里边,苏格拉底描述他和女祭司狄奥提玛探索哲学的历程。他们谈到了一种秘密的宗教仪式,如果要想对这个哲学真理有一种深刻的体验,不妨去体验那种秘密的仪式。苏格拉底能够依据他所听到的征兆来判断他是否犯下错误,那么这个征兆是幻听吗?我认为以现在心理学的眼光来看,它就是苏格拉底内心的声音。当苏格拉底问一个问题:“我是否适合从政?”这个内心的声音一定会回答他:“不,你是哲学家,你不应该从政。”政治家们有的时候需要撒谎,需要引导和左右民众,但是哲学家是不可以撒谎的。这种内心的声音,我可以称之为良知。可能这就是后来苏格拉底被栽上的一条罪名,他引进了一个外邦神,他和这个外邦的神可以进行交流。这个外邦神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有研究者认为,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的神,祂是道德的善,智慧的真的源泉,祂是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的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够得到知识,是因为被这个神关爱,被赋予了神圣的一个部分,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要谦卑,要明白跟神的智慧相比,人是远远不够的。自知自己是无知的,以此推导,苏格拉底引进的这个神是全能的、全知的吗?关于这一点,目前尚无定论,但是只要知道自己是无知的,那么就可以去追求真知,与不真不善、伪真伪善进行斗争。

苏格拉底一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往往是披着一件破旧的长袍,光着脚,然后喜欢在市场啊,运动场啊,街头啊这些场合抓住一些人,跟他们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在谈话中,苏格拉底总是在向对方发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一种不断的诘问,人们开始发现自己真正的无知。这种方法就是苏格拉底反诘法。当然,毫无疑问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苏格拉底,被苏格拉底这样来询问,去面对自己的无知。因为不少人会把自己的认知和自尊联系在一起,当他发现自己的无知的时候,他会自动地把它理解为自己的渺小和卑贱,这种感受非常不舒服。于是有不少人对苏格拉底敬而远之,试图躲开他。因此苏格拉底渐渐地会更多地跟年轻人进行交往和交流,他希望借此能够让这些年轻人得到更好的教育,这会引起一些父母的不安。当一个年轻人去请教苏格拉底,到底是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还是听从父母的时候,苏格拉底最终帮助年轻人找到的答案是要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而不是盲目地听从父母。这就引起了年轻人的父母的极大不快,他们对苏格拉底的这种做法的积怨越来越深,他自然也就成为阿里斯托芬戏剧中嘲讽的对象之一。

在柏拉图和色诺芬的一些记载里边,明显地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因为苏格拉底的询问而获益。比如说柏拉图的堂弟格老孔在很年轻不到20岁的时候,就想要当这个城邦政府的领袖,可以荣耀而潇洒地面对众人进行演讲,志向远大嘛,当然是好事。可是格老孔太欠缺相关的知识和才能了,家里人都觉得他是想入非非,好高骛远,害怕他闯上讲坛弄不好被人给拖下去,然后贻笑大方。可是没有人能劝他说不要这么做。苏格拉底知道以后呢,就主动去开导这个年轻人。有一天,苏格拉底看到格老孔走过来,就说:“喂,格老孔,听说你决心要做我们城邦的领袖,是真的吗?”苏格拉底显得很热情。“是的,我就是这样想的,苏格拉底。”格老孔回答说。“那太好了,如果人间有什么好事,这又是一种好事了。因为倘若你的目的能够实现,你想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就能够帮到你的朋友;为你的家庭扬名;为你的祖国争光;你的名声在传遍全城之后,还会传遍整个希腊,甚至在异邦享有盛名。那么那时候你无论到哪儿,人们都会非常地敬仰你。”格老孔听了苏格拉底这番描述,非常的高兴,就愿意停下来跟苏格拉底交谈了。苏格拉底发现格老孔停下来了,就说:“很明显,格老孔,如果你想要受到人民尊敬的话,你就必须要对城邦有贡献。”“那当然啦。”格老孔回答。于是苏格拉底就请格老孔谈谈,“你打算做哪些贡献呢?是不是首先让城邦富裕起来?比如说用收税。”格老孔想一想说:可以啊,同意。苏格拉底说:“那税收从哪儿来呢?总数多少呢?如果税收不足的话,用什么来补充呢?”格老孔回答:这些问题没考虑过。然后苏格拉底问他对自己国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的看法,什么削减开支啊,增强国防力量啊,防御啊,粮食供应啊。格老孔要么回答没有考虑,要么说不清楚,要么推脱这种事不需要自己来管。看到格老孔很为难了,苏格拉底进一步开导他说:“国和家是一个道理,国家人口多,一些问题看起来确实很难说得上来,但是如果你能够帮助一家人,就可以慢慢地去帮助更多的人家。你为什么不从帮你的叔叔家增加福利来试一试呢?”格老孔说:“只要叔叔能听我的劝告,我一定对他们会有帮助的。”苏格拉底说:“哦,你连叔叔都说服不了,你还希望包括叔叔在内的所有雅典人都听你的劝吗?年轻人要当心啊,你一心要出名,可不要弄个适得其反啊。看看现实,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些知识最广博的人,反之,那些无知的人,会得到羞辱。所以你要努力地去为自己的将来学习很多的知识啊,这样的话,你才能够胜过别人,并且有可能去担当你所期待的那个未来。”格老孔被他这么一说,心悦诚服。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在心理咨询中,在认知疗法中我们也会运用苏格拉底反诘法,来帮助来访者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去发现他们跟现实的差距。但是有一个非常不同的设置前提,就是心理咨询中接受我们的苏格拉底反诘法的病人或者来访者,跟我们是有契约的。他交了费,建立了咨访关系,我们才展开这个工作的。而当年的苏格拉底,在大街上可能抓到一个人,就直接上去问了,别人其实并没有允许他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不过在古代,人们之间的正常的交流,不需要征得对方的同意。但是如果涉及到对方的内心世界,直接就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的话,逐渐地人们会发现,还是需要有一份事先达成的意向会比较好。所以当年的苏格拉底在大量地向人们提问的时候,他确实会树立很多的敌人。这恐怕也是五百人陪审团中大部分人想要致他于死地的原因之一吧。

雅典城邦给苏格拉底定的罪名有两条。第一是教唆犯,毒害青少年。因为前面我们有一个例子说到了,他让年轻人听从内心的良知,而非自己的父母。那么第二个呢,就是以所谓的引进外邦神,其实我们基本上能够看到苏格拉底所引进的神很特殊。因为在多神教的这个希腊社会,就雅典自身就主要崇拜雅典娜。在全希腊社会有很多的神,有古老的天神、提坦神,也有后来的一些杰出人士变成的神,比如阿斯克勒庇俄斯,一位医生变成的神。苏格拉底所引进的这个外邦神,我的观点,那就是内心的良知,只不过是用神的位格被提出来的。这两个罪名,你很难想象这两个罪名会致死,会成为死刑判决的依据。其实恰恰说明古希腊社会的不是一个根据健全的文本的法律来进行判决、判案的这样一种法治社会。因为如果你按照法律条文的话,比如说偷东西,砍手;杀人,偿命——假设啊,在有的地方是这样的,那时候大致无非是这样。但是说教唆年轻人不听父母的话,杀;或者说引进外邦神,杀。这不太可能。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法律文本能够规定苏格拉底的死刑,但是雅典民众、雅典民主却可能形成这样一个结局。因为大陪审团的制度是:控方提出一个诉求,然后辩方加以辩论,然后大陪审团进行审议,大陪审团审议的结果就是投票决定,到底谁方有理。然后控方提出一个惩罚的要求,辩方也会提出一个抗诉。控方有理了,那么大陪审团就要去审议这个惩罚是否合适。比如说控方的人提出的惩罚是要让苏格拉底死或者驱逐,那么大陪审团就会对这个进行审议。那现在的控方可能提出的就是要对苏格拉底执行死刑,最终大陪审团竟然投票决定同意了这个惩罚。他们不根据法律文本来进行判决,而是根据控方的诉求和大陪审团的裁定来进行判决。这是古希腊民主的一种做法,它可能就会形成一个判例,有可能会指导下一个类似案件的判决和执行。然而雅典民主在当时已经有所堕落,民/主变成了乌合之众的民/主。

即使以我们现代人的这样一种眼光或者是这样一种观念来进行想象的话,你想,远在两三千年前,就有那么五六万人集合在广场上,大声地开始争论和讨论一些事情,听演说家的煽动,然后做出一个决定,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这样一种民主体制其实是很了不起的。虽然说,其实可能更多的人并没有发言权,比如说奴隶没有发言权,但是在自由民里边,这种大民主,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举了。在今天都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这种大民/主,也就是说是乌合之众的民/主,它很容易被一些阴谋人物所煽动和左右,很容易成为集权和独裁的某种潜在的基础,40duo年前的中国就是如此。但好在雅典人是明确反对集权和独裁的,表面上。

那么,当时的控方,名字我忘了,可以去查一查。控方其实在不停地跟这个500人陪审团进行共情,煽动和取悦这个陪审团,点燃陪审团大部分人内心对苏格拉底的嫉妒和恼恨。苏格拉底偏偏又比较作死,他坚持说真话,他不想运用自己的修辞能力去打动这些陪审团的成员,把他们拉向自己。相反,他仍然在继续挑战人们的智慧,挑战控方以及陪审团的认知水平。陪审团曾经就苏格拉底的问题做过两次两轮投票,第二轮投票比第一轮投票增加了80多张反对票,这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是——苏格拉底根本就不在意自己的生死,他继续地激怒了陪审团,把原本并不希望他死的80个人变成了希望他死的人。

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这么去面对死亡呢?在法庭上,苏格拉底曾经对陪审团说:“你们判我死刑,成全了我。我的申辩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你们。”他的确有这样一份心意,他希望能够唤醒雅典的民众,不要陷在乌合之众的大民主的泥坑里边。他要让自己的死,变成整个雅典的一幕巨型的荒诞剧和悲剧,让所有的人在事后能够擦亮眼睛,看到我们都做了一些什么,要把苏格拉底推向死亡,我们究竟做了什么。但恐怕这多少是苏格拉底的一厢情愿,民众未必会因为苏格拉底之死而觉醒,我们知道雅典并没有在苏格拉底之后屹立多久,整个希腊都变成了罗马帝国的行省。辉煌的雅典民主时代,最终灰飞烟灭。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一车鲫鱼联合起来消灭了那一条鳗鱼,最终由于没有鳗鱼的搅和,这一车鲫鱼就慢慢地都闷死了,败坏了。

苏格拉底在临死前其实有很多的机会可以逃跑,雅典政府也默许苏格拉底逃亡。其实,苏格拉底的一些好朋友和学生们,有的很有权势,也很有财富,他们上下打点,甚至贿赂狱卒,要让苏格拉底逃生,但是苏格拉底却拒绝。他对他的好朋友说:“你让我逃生,请给我一个理由。”他认为,既然雅典民主、雅典政府已经判了我的死刑,我就要遵守这个法律,去接受这个判决结果。这是他一个负责任的行为,去体现自己和这个城邦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我们可以在这里边看到苏格拉底那种特立独行的尊严感,选择死亡,看起来更多的不是这个雅典城邦所赋予的一种压迫,更像是苏格拉底的一种自由。

但雅典从此没有苏格拉底了,雅典会走向哪里去?据说雅典在处死苏格拉底后后悔了,放逐了那几个控方人士。但已经于事无补。

苏格拉底,有一点可能跟孔子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是,苏格拉底是一个启迪者,而孔子是一位建构者。所以孔子的后人述而不作,而苏格拉底的后继者,青出于蓝,推陈出新。东西方在早期伦理哲学的启动阶段,就看到两者基因的完全不同。这种基因的完全不同,假以时日,在现代文明社会,能够绽放异彩的,恐怕倒是苏格拉底这一哲学脉络了。所以,尽管雅典城邦衰落了,但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却传承了下来。苏格拉底的思想、哲学并没有成为被统治阶级利用和整合的工具,它一直保留着一种自由、尊严和独立,它素有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精神。漫长的中世纪,苏格拉底以及他的后人们,这些古希腊的哲学思想都没有跟罗马教廷有多大的交集。相反,它们通过伊斯兰教学者的整理和研究,回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然后才再重新在西方世界成为科学和思想发展的精神养料。它们一直保持着一种特立独行的风格,这跟我们的孔子儒学完全不同。儒学一直是被统治阶级阉割和利用的。

苏格拉底有一个被称为泼妇的妻子,但也有很多研究者认为,苏格拉底其实生活得很幸福,跟他的儿子、女儿,尽享天伦。这个泼妇妻子在我看来象征苏格拉底灵魂颇具扩张性的疯狂的一面,这与他所倡导理性正好是对立的,相对的另一极。这种疯狂不是真正地丧失理智的疯狂,而是一种狂野,一种蓬勃的活力和扩张性。想一想,他在街上拉住一个人,一个军官,或者一个公务员,或者是一位市民,然后就劈头盖脸一顿询问,让对方最终哑口无言,这种行为看起来该有多么怪诞。

当苏格拉底被带到大陪审团面前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71岁的老人了,所以我在想,也许苏格拉底不知道疲倦,但是疲倦知道他。在古代社会活到70岁是罕见的高龄了。70年的人世的历练,各种经验和遭遇,怎么可能不在一个智慧的老人心底留下各种刻印呢?会不会在苏格拉底致死这件事情上,苏格拉底本人参与了合谋?他要放弃这个世界,就像他自己所提到的那样,灵魂可以转世,他迫切地想要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在临死之前,作为对朋友和学生的安慰,他说“我死后要去见谁谁谁,谁谁谁”,给大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会不会这也的确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是他内心真实的愿望呢?

好,今天我们就到这里,各位晚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9-4-19 09:44:31 来自手机 | 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19 14:11:48 来自手机 | 看全部
说的好:能不能讲一讲竹片法理依据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权利?谢谢


来自: 华人街iPhone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7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电话:389-2345588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2, 2024-4-26 15:59 , Processed in 0.051873 second(s), Total 7, Slave 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