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操作将在您下回登录时自动记录您的这次国家选择。如需重新切换,可通过切换国家完成。
查看: 2003|回复: 1

[华人新闻] 意大利华裔石阳石的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7 15:36:45 | 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来自山东的中国人石阳,将是意大利话剧舞台的一个传奇。起码,他现在舞台上的表演已经很成熟了。未来,这个舞台的大小,取决于他自己的坚持和视野。
      这样的断语,来自于石阳剧场表演的实力。
      形式上,一个舞台,一个人,两个多小时,一口气不歇,赤脚表演。道具,除了现代舞台表演所必须的灯光、音乐、幕布的辅助表现外,就主要是一杆具有中国元素的国旗,以及象征其家族人物的日常衣物。这些都布置在舞台的角角落落,每个道具都经过了精心选择和巧妙设计,在每一段戏剧情节起落之间,一件件衣物被石阳看似随意的取用,但衔接流畅、自然、而又大有深意。
      台词,采用中意文对照穿插的方式。双语对照,一方面便于意大利观众和中国观众的理解,另一面,则可能是石阳及其团队的艺术选择。在意大利演出,舞台语言完全可以只是意大利语,但中文特别是山东方言的“对照”穿插,中意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异和翻译的差异,某些语言上有意无意的“纰漏”和“口误”,反而获得了一种额外的戏剧语言上的“间离”效果,甚至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无论哪一种语言发声,对母语观众来说是天然的,而对来自另一语言的观众就有了“陌生化”的效果,“间离”是语言之间的桥梁,也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神秘化”。石阳,来自中国山东济南,由此,中国观众,自然能轻易听出剧中所说的山东济南话、普通话,及石阳根据男女角色而采用的男女声的自由转换;而意大利朋友在散场后,还在回味:石阳为了表现剧中各个人物,而故意保留各自在意大利语发音中的“错词”和“口误”。
      故事,才是最吸引人,最打动人的。整场演出两个多小时,围绕石阳及其家族展开,真实,而又精巧,以坦诚感动人心,也能以教训引人思考。上半部讲述了从晚清、民国至1990年代,近一百年的宏大历史。这一百年,石阳只用其家族几个代表人物就串联起来:裹小脚的童养媳老姥姥,为地下党办报社(《大众日报》)的老姥爷,经商并开拓到香港的太姥姥,在协和医院学医却在“文革”备受屈辱的姥爷,以及被时代裹挟的“红卫兵”父亲。通过这几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关键人物,观众便能直观这一百年的中国,光怪陆离的中国:宏大与细节,高尚与卑微,热情与残酷。人,通过一件衣服,或者一顶帽子,甚至只是一件裹脚布,被物象化,也被具体化。人和历史在舞台表演中被物象化,被具体呈现:一个一个的人,曾经活生生的人,近百年的历史,通过几件衣物就被还原,被重新关注和重新审视。观众情不自禁被舞台上人物的独白或对话吸引。石阳不仅让历史人物走入舞台,甚至几次从舞台走向观众,与剧院中的观众面对面互动;舞台也借助投影,插入那段悲惨时代的录像,通过这些被投影定格的影像,石阳也在实际上邀请现场的观众走进了那一段特定的历史时空。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这样的历史会不会重演?投影里那些或疯狂或悲伤,或激情澎湃或锤头顿足的人们,这些人会不会再回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历史,必将遭人唾弃,无论是中国的观众,还是意大利的观众,对此,都心怀戚戚。
      下半部,主要是石阳个人的故事,无疑也颇具传奇色彩:他自幼来意大利讨生活,历经磨难,从一个意大利文都不懂到精通意文,并在意大利翻译界闯出了名头,后来放弃大学学位而选择去学习表演,如今与朋友在欧洲最大华人聚居地普拉托创办独立戏剧社,并通过翻译工作,在中国人和意大利人之间架起了交流和友谊的桥梁。石阳的故事,突出了初来意大利在学习和工作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心酸;也突出了通过个人努力,在意大利语学习、翻译以及演艺事业上的成绩。这两面,可以说浓缩了新时期华人在海外的基本形象。
      总结来看,这个舞台剧,展示了一个海外游子“寻根”的故事。这个“寻根”故事,纵横晚清至今的中国百年历史,既能给意大利人一个整体认识中国的轮廓,又能在活泼的现场互动上展现历史细节,石阳精湛的表演技巧让人印象深刻。
      石阳的传奇,基于其家族和个人的真实故事,但也是百多年来千千万万华人出国热潮的缩影。不可不谓传奇,但也不乏内心的痛楚和挣扎。石阳的这场表演,意大利语名字叫“Arle-Chino: traduttore-traditore di due padroni(TONG MEN-G)”,中文名:“铜门同梦:一仆二翻、一翻二叛”。意大利文比较朴素,只说出了“文化在跨语际间翻译的不可靠”;而中文的含义远为复杂:“一*二*”的结构模式,可能有莎士比亚同名剧《一仆二主》的影子,但更多应该来自于意大利现代喜剧的开创作品,卡尔洛·哥尔多尼的《一仆二主》。“同梦”只是天下大同的理想罢了,而现实却是个人夹在两方之间的“翻”和“叛”,“首鼠两端”,在国人和意大利人这两边,两边都讨不得好。这或许正是海外华人,特别是石阳,这种既变了国籍,又无法改变黄种人基因的第一代“香蕉人”的真实写照。
      石阳的“根”寻到了吗?他的根在哪里?他的未来在哪里?石阳的舞台剧里,其实已有答案。两个小时的舞台表演,紧张有度,松弛结合,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到位。说句外行话,临到结束的时候,不禁让人担心石阳如何结尾,如何在普拉托的中国人和意大利人相互指责,甚至相互谩骂的困局中脱身。不得不说,石阳的方法高明:他只用两句话连着两段表演,就把全剧前后连了起来,不仅是串联起了全剧,也给全剧结了一个精彩的“豹尾”。一句话,“金色的伤疤”。他拿起破碎的盘子,这个盘子是他表演十三岁打黑工时的道具,他说古时候盘子裂了,工匠会用金子为框架粘合起来(类似金镶玉的一类修补工艺,叫“金缮”),他用了一个特别的词,“金色的伤疤”,这个词,配合幕布上那个破碎而经过修复的盘子,可能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历史可以修复的感觉,虽然这种感觉是暗示的,短暂的,脆弱的(稍想就会了然,历史当然是难能修复的,人心也难得修复),但在现场的舞台表演中,这样的处理方式,却是一种举重若轻的高明之举:用暗示的图像(“金色的伤疤”)代替苍白的结论,以模糊的希望指向莫名的未来。再一句,“我叫石阳石”。接下来,石阳转身,用旗杆当扁担,先把国旗退下来,然后把之前的道具衣物,一件一件,慢慢搭在两边,过程异常缓慢,演员郑重其事的仪式感,一举一动,牵动着观众所有的注意力,挑起来之后,再把扁担顶在头顶,单脚独立,拿了一个似乎是敦煌飞天的架子,石阳说了最后一句台词:“中国人叫我石阳,意大利人叫我阳石,而我叫 Io mi chiamo 石 阳-g Shi”(意大利语发音,把“阳yang”发成“yang-g”,现场听,这种语言剧情上的差异感更强),前后颠倒,上下不随,但又融二为一,既是称呼上的事实,也恰恰是他对价值归宿的自我体认和坚持。然后,灯光灭,幕布落,整场剧终。
      石阳,一米八九,高大阳光帅气,典型的山东汉子;他还吃不吃煎饼,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现在成了喝咖啡的意大利汉子。因此,无论他日后的舞台有多大,无论他此后成就如何高,借用他的台词,我们喊他一句:你好,石阳,Ciao,Yang-g Shi.
作者:北山
2018.5.23再改稿
640.webp (1).jpg 640.webp (2).jpg 640.web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8 15:14:15 | 看全部
有,多小来的意大利 老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华人街

法国公司:Sinocom sarl
地址:47 Rue de Turbigo,
75003 Paris,France
联系电话:(0033)-(0)144610523
意大利分公司:Sinocom Italia Srl
地址:Via Niccolini 29,
20154 Milano, Italia
联系电话:389-2345588

扫描苹果APP

扫描安卓APP

QQ|Archiver|手机版|华人街 huarenjie.com

GMT+2, 2024-4-26 20:40 , Processed in 0.067706 second(s), Total 10, Slave 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管理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