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街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华人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墨索里尼是臭名昭著的意大利法西斯头子,罪行累累的二战三元凶之一。但在青年时代,他却是一个激进的社会党人,被人们奉为“反战英雄”。 早期的热血青年 1883年7月29日,贝尼托·墨索里尼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弗利省雷达皮奥市郊区一个名叫维多亚的村子里。他的父亲虽是个铁匠,但政治嗅觉十分灵敏,曾当选为雷达皮奥市的工人代表,后又做过市议会议员、代理市长。他的妈妈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在附近学校教书。墨索里尼便在这样的环境中渐渐长大,他对政治的热情秉承其父,而乖戾的性格则受染于其母。幼儿和少年时代的墨索里尼,性情暴躁,并热衷于别人奉他为“领袖”。从上小学时,他就表现得颇有主见,而且好斗。进入中学后,他对政治越来越敏感,不仅酷爱发表政治演说,发表政治文章,而且经常鼓动同学造现存社会的反。因而被同学们称为“社会党人”。1902年,19岁的墨索里尼为找工作离开家乡,到了瑞士。在那里,他遇见了意大利社会党瑞士支部的书记戛埃塔诺·扎尼尼,并得到一份工作,成了一名社会党人,他在瑞士做了两年多的工会工作和记者,热衷于无政府主义活动,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开端。 这一时期墨索里尼在瑞士的意大利移民中东奔西跑,逐渐成为意大利社会党瑞士支部的风云人物。他坚定地反对宗教,曾经到奥地利宣传过无神论,并遭到驱逐;他还坚定地反对社会党内部的改良主义,而且反对军国主义。但在他回意大利服兵役之后,却成为武装力量的积极拥护者。1908年,墨索里尼成为一名技术学校的法治教员,并开始担任奥内利亚地方社会党刊物《锉刀》的负责人。从此,他就为自己确立了攫取更大权力的政治目标。1908年7月,他回到家乡,正值当地农村发生对分租佃制危机,便积极投身其中,支持雇工开展合作化运动,宣扬废除带有封建色彩的对分租佃制,被地主和农场主视为眼中钉。 1910年9月,意大利侵略利比亚战争爆发。全国掀起反战高潮。墨索里尼表现得特别活跃,除了发表演说外,还发动群众破坏铁路,切断电话线,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反战英雄”,也使得他在社会党内的领导地位迅速提高。1912年7月,墨索里尼进入了社会党领导集团,成为革命派的代表,频频向改良主义者发动攻击。 登上权力的顶峰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奥匈皇储被刺后,奥匈帝国首先断绝同塞尔维亚的外交关系,战争在所难免。当时意大利国内反战情绪高涨,为了拉拢人心,墨索里尼站在了反战立场上,而且调门极高,哗众取宠,一时成为人们心目中“最坚定的反战英雄和领袖”。后来,意大利的左派在主战派的影响下,内部出现分化,一些人纷纷抛弃中立立场,加入主战行列。随之,墨索里尼的态度出现了动摇,生怕走错一步,影响自己在社会党内的领导地位和威望。经过多次反复,他终于撕下“中立”的面纱,赤裸裸地鼓动人们参加帝国主义战争,他还主办了《意大利人民报》,来宣扬自己的主张,从而引起党内多数人和人民群众的不满。1914年11月,墨索里尼因为竭力主张意大利应该同英国和法国一道参加一战而被社会党开除。但仍积极宣传参战,并于1915年应征入伍。1917年因训练受伤退伍,继续办报。1917年,意大利军队在卡波雷托对德奥军队的斗争中惨败,给了主战派当头一棒,此后墨索里尼便开始公开反对社会党的纲领,逐步向法西斯主义演变。起初,墨索里尼灰心丧气,甚至痛不欲生。他苦思冥想,认为战争失败的内部原因是“国内不团结”,便到处发表演讲,鼓动全国各种力量团结一致去争取新战役的胜利,甚至鼓吹“专政是手段,民主是目的”,公开要求立即实行专政制度,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